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区网站:
考试类别: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83)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83)

2016-07-26 09:46:55 字号: | |
>        和谐原本是指一种事物之间搭配合理与匀称的关系。社会和谐则是指一定时期各种社会因素之间的协调状态。而所谓法律上的和谐,则是指构成社会的所有主体在法律框架下为了共同利益和各自利益所构建的一种平等、互助、互惠的稳定关系以及在关系变动时的相安无事。而要建构这样一种社会和谐必须处理好政府与个体、个体与个体以及个体与自然三种关系。 

        首先,社会主体必须是平等和自由的。社会主体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各种差异,如性别、职业、种族、贫富等等,但其人格上又都是平等的,意志上都是自由的,因而不存在高下之分。没有主体之间的平等,任何关系的建构不可能出于自愿、出于理性,也都无法维系长久。

        其次,法律上的和谐必须以实现权利为主要内容。法律意义上的社会和谐不是通过对权利的压抑,而是通过义务方式来实现的,相反它为所有主体权利的实现提供了最大的空间。重视权益,甚至是重视大多数人的权益,对于一个社会来说并非难事;但如果忽略了对少数人和社会困难群体权益的关注,公平就会丧失,社会主体之间的和睦与互助同样无法实现。

        再次,尊重他人的价值,尊重他人的权利,才能保证自己的尊严和权利。也就是说只有互惠才能带来互助,才能带来主体之间相互依存关系的长久。而互惠需要妥协和理性。反之,任何情绪化的东西,任何单向度的思维模式都容易使人际关系走向极端和对立。

        此外,诚实与信用是社会的黏合剂,正是在诚实与信用的前提下,人们才对人际关系、对未来充满了预期;反之,离开了信用,人与人之间就无法和睦相处,维系社会安全的成本就会成倍加大。

        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法治是必然要求。法治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具有普遍性、被民众事先所知晓、可预见性、可行性、权威性、稳定性等特点。现代法治也已经找到平衡各种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手段。而现代法治注重通过国家的公共服务对那些公开破坏公平正义、破坏社会和谐的违法犯罪者给予惩罚,加大对受到损害的社会主体权益的及时补偿,使紧张的社会关系及时得以恢复,不仅可以消除彼此的对立,还可以帮助受到伤害的社会主体得以维系生存。

        总之,由法治而构建的和谐社会是民主、公平、正义,稳定、有序而又充满活力的;由法治而实现的社会和谐才能长久地被维持。

——侯欣一《法治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删节,载2006年4月15日《光明日报》。

1.1.以下有关社会主体平等和自由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保障人格、意志与智力在法律上的平等是实现社会主体平等的前提

B.部分社会主体率先实现平等与自由是实现全部社会主体平等与自由的重要前提

C.由教育差异造成的社会主体职业差异不影响社会主体的平等与自由

D.社会主体的平等与自由是有前提的,是自愿而理性的

1.2.法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机制。以下各项不能说明这一点的是(  )。

A.法治作为一种社会治理模式决定了法治是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机制

B.现代法治已经找到平衡各种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有效手段

C.现代法治实现了社会主体的平等和自由

D.现代法治通过国家的公共服务不仅可以消除彼此的对立,还可以帮助受到伤害的社会主体得以维系生存

1.3.以下推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现代法治的特点决定了民众能够事先知道国家提倡什么、允许什么、禁止什么

B.重视大多数人的权益,同时不忽略对少数人和社会困难群体权益的关注,才能实现社会主体之间的和睦与社会公平

C.妥协和理性能够保证自身的尊严和权利,实现人际的互惠

D.注重惩罚破坏社会和谐的违法犯罪者是现代法治作为社会治理模式的实现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一般人常常以为,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其实也不尽然,我们虽然不必提倡不求甚解的态度,但是,盲目地反对不求甚解的态度同样没有充分的理由。“不求甚解”这句话最早是陶渊明说的,他在《五柳先生传》中写道:“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人们往往只抓住他说的前一句话,而丢了后一句话,因此,就很不满意陶渊明的读书态度。

应该承认,好读书这个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而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对于这一点,陶渊明尤其有独到的见解。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这“不求甚解”四字有两层含义:一是劝诫学者不要骄傲自负,以为什么书一读就懂,而实际上不一定真正体会得了书中的真意,因此还是老老实实承认自己只是不求甚解为好;二是劝诫学者不要太固执、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这两层意思都很重要,值得我们好好体会。

在这一方面,古人的确有许多成功的经验,诸葛亮就是这样读书的。据王粲《英雄记钞》,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来诸葛亮比徐庶等人确实要高明得多,           观其大略者往往知识更广泛,了解问题更全面。

当然,这也不是说读书可以马马虎虎。观其大略同样需要认真读书,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小失大,不为某一局部而放弃整体。宋代理学家陆象山语录言:“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这也是不因小失大的意思。所谓“未晓处且放过”,不是说未读懂的地方就放过不理会了,而是暂且放过,最后仍然会了解它的意思。

2.1.

根据本文,人们通常把“好读书,不求甚解”理解为(  )。

A.不能够就所读书籍提出自己的见解

B.读书应该广泛涉猎从而扩大知识面

C.应多读书但无需完全理解书籍内容

D.遇到不明白的问题不会向他人请教

2.2.

根据本文,“观其大略”地读书有利于(  )。

A.获得更广泛的知识

B.更快掌握文章精髓

C.培养内容概括能力

D.提高阅读鉴赏能力

2.3.

下列现象中最符合第4段中陆象山语录主旨的一项是(  )。

A.带着一种平和的心态读书,更能了解书中真谛

B.有的书要多读几遍,才能完全理解作者的真实思想

C.读书遇到困惑时暂且放过,以后会豁然贯通

D.有的书略读后似懂非懂,但精读会加深对它的理解

2.4.

填入文中划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所以

B.因为

C.但是

D.诚然

2.5.

这篇文章意在(  )。

A.论证会意是解决“不求甚解”的主要途径

B.介绍对“不求甚解”产生误解的历史背景

C.说明对“不求甚解”产生误解的根本原因

D.阐释读书过程中“不求甚解”的真正含义

 关于“起床”,有人总结了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研究。在被叫醒的那一刻,我们的大脑需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转换:环境安全检查→潜意识切换→神经系统启动→让四肢苏醒。这个过程被称为“切换启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潜意识接收到“醒来”的指令后,它会先检查一下周遭的环境是否安全,如果安全感很充足,潜意识就满意地准备下班了。于是,意识会接替潜意识逐渐控制大脑,切断梦境。然后,所有休息中的神经系统开始启动。当你的大脑逐渐清醒,它会下命令给四肢:伸展、坐起、揉眼睛、掀被子、下地。这整个过程,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与安全的环境来启动大脑。

我们很多人,担心叫不醒别人,常会用“锲而不舍”的大噪音来叫别人起床。比如一直对着对方喊“起床了,起床了……”直到他坐起下地才罢休;或者一直摇晃对方的身体,摇到对方起来为止。很不幸,这都属于“杀伤性叫醒”,即用惊醒的方式切断启动过程,让人立即恢复意识。这种粗暴的方式会带给人极糟的影响。

睡眠是由潜意识负责的,睡着时它非常活跃,会接收大量的外界信号,并保留下来,制作成梦境,如果在此时被“粗暴”地惊醒,潜意识就会戛然而止,它还没来得及叫意识来接班,就仓皇逃离,这个时候“惊吓”的记忆和感受,会很容易在潜意识中沉淀下去,形成深层的惊悚,导致神经系统的紊乱。小则令人起床后迷迷糊糊,把鞋油当牙膏;大则一天浑浑噩噩,头脑不清。长期以来都被“杀伤性叫醒”,会带来一系列神经或心理的问题,比如被坏情绪控制、冲动易怒、心境低落、反应迟缓、注意力涣散等等。

再有,人在睡眠时,对环境的安全感要求非常高,“杀伤性的叫醒”往往会剥夺这种安全感。潜意识在检查环境时,觉得不安全,于是人在极度不安、恐慌、焦虑的环境中醒来,就会出现一些防御行为,比如攻击叫醒人,冷漠麻木,或者情绪崩溃等。

如果希望你的亲朋好友安全地醒来,一定要避免使用“杀伤性叫醒”。叫醒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温柔与耐心,让一个人感到足够的安全。你可以用一些舒缓的乐曲叫人醒来。如果有一些特殊环境音,比如清脆的几声鸟叫、小溪潺潺声等也不错。

3.1.

下列选项中,不一定属于“切换启动过程”的是(  )。

A.潜意识切换

B.开始接受外界信号

C.进行环境安全检查

D.启动神经系统

3.2.

关于“杀伤性叫醒”,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持续地叫人起床

B.是破坏潜意识的叫醒方式

C.用惊醒让人立即恢复意识

D.是影响人的正常睡眠的叫醒方式

3.3.

关于人的睡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睡眠时人的梦境由潜意识来形成

B.人在睡眠时应减少接收外界信号

C.睡着时人的神经系统依然很活跃

D.睡眠由意识和潜意识来共同管理

3.4.

“杀伤性叫醒”可能会使人因失去安全感而(  )。

A.冲动易怒

B.情绪崩溃

C.反应迟缓

D.心境低落

3.5.

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

A.潜意识和意识

B.睡眠中的心理学效应

C.起床时大脑工作原理

D.不能小看的“杀伤性叫醒”

这个“五一”黄金周,最引人关注的新闻不是哪个旅游景区游客爆满,而是户外探险 旅游频频出现意外。4月30日至5月3日,55名京津地区的游客因没有向导带路、不熟悉 沙漠环境被困库布其沙漠深处,其中一名女队员因对沙漠探险旅游危险性缺乏足够认识,所背物品较重,体力不支而遇难。 从5月1日起,来自库尔勒的43人穿越天山车师古道,途中遭遇天气变化导致队伍走散。到5月5日,只有12人顺利穿越。失踪的31人5月6日被找到,均安然无恙。

全国假日办7日发布“五一”黄金周8号旅游信息通报显示,本次黄金周间全国发生涉旅安全事故11起,其中10起是“散客自助旅游或离团自行活动过程中发生的”。 如此频繁的意外,让人们不禁对这一新兴的旅游方式产生的种种疑问,甚至有人提出 叫停这一项目。

4.1.

根据以上文字,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沙漠自助探险旅游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

B.这次黄金周期间发生的涉旅安全事故超过了 10 起。

C.旅游队伍在天山车师古道穿越时导致走散的主要原因是天气的突变。

D.自助探险旅游这一新兴的旅游方式已经被禁止。

4.2.

文中画线部分“新兴的旅游方式”指的是(  )。 

A.“五一”黄金周

B.户外探险旅游

C.沙漠旅游

D.离团自行活动游

    现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相声明显竞争不过小品。为什么呢?

    我想,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相声在思想性的追求上有些落伍,整体上不如小品的思想性深刻。

    按说,相声艺术发展到今天,在艺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了,说学逗唱的功夫和技巧,应该不会比小品逊色多少。小品是舶来品,直接借鉴了西方许多艺术手法,尤其在思想性和哲理性上独领风骚,这是它顺应时代风尚,后来居上的首要原因。

  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提高,人们的审美层次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以往仅仅有趣的艺术形式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在追求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追求思想的升华和哲理的启迪,追求“有益的”教诲。这“有益的”,不能理解为政治说教,也不能理解为道德说教,它更多的倾向于知识和哲理,倾向于生活中的真理。

  每年的春节联欢电视节目中,那些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小品总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它值得人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欣赏。人们在观赏的同时,心灵得到了陶冶,智慧得到了启迪。相反,那些显得有些粗俗,仅仅为了逗得观众一乐的小品,往往并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

  有人说,中国人接受了几千年的说教,现在都有点厌烦了,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错觉。中国人是受了几千年的说教,这不假,但那是什么样的说教呢?如果违背科学,违背真理的说教,不要说中国人,更不要说现代的中国人,就是外国人不是也同样反感吗?但说教并不意味着就非要违背科学,违背真理,它不许传播科学、弘扬真理、启迪人生的智慧吗?人们,心中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决不会排斥真、善、美的教诲。向往真理,探究生活的哲理,是人的本能,什么时候也不会改变。

  这几年,哲理故事逐渐流行于故事刊物中,为仅仅有趣、出奇的故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重新拉回了大量的读者,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大量的哲理美文,正风行于网络和各种期刊中,也是一种佐证。它证明人们永远不会拒绝真、善、美的艺术熏陶,不会拒绝有益的启迪。

  所以,我愿意为说教争鸣,愿艺术永远不要脱离主题,脱离它该有的思想内涵。

5.1.

下列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正确的是(  )。

A.人们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

B.艺术不要脱离主题和应有的思想内涵

C.说教应既有艺术性又有一定的哲理性

D.人们向往真理,热爱探究生活的哲理

5.2.人们的审美层次的质的变化表现在(  )。

A.人们已不会被有趣的艺术形式所吸引

B.同时追求艺术享受和有益的教诲

C. 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D. 倾向于追求知识哲理及生活中的真理

5.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是(  )。

A.某些电影作品情节简单,画面制作精良,票房收入屡创新高

B.某些小品中无厘头的情节设置和夸张表演受人诟病

C.一些在思想性上有些落伍的相声逐渐失去了观众的喜爱

D.某影片体现了对小城镇居民的人文关怀,成本低,叫好又叫座

5.4.

第7段中,划线处“强心剂”一词指的是(  )。

A.知识

B.故事

C.趣味

D.哲理

5.5.

作者认为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是一种错觉,是因为(  )。

A.纯艺术只是一种理想,现实中并不存在

B.现代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反感违背科学的说教

C.追求真善美是所有艺术形式的终极目标

D.人们并不反对传播科学、启迪人生智慧的说教

地方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官方微信
在线课程
国考专题
我要提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