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区网站:
考试类别: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每月时政 > 政策解读:创新,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

政策解读:创新,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

2016-09-13 13:34:20 字号: | | 推荐课程 公务员考试网官方指定备考课程——必胜课
  每月时政栏目汇聚国内外时事政治新闻热点,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政策解读等方面为考生提供资讯。备战2017年公务员考试,收看每日时事热点,登陆公务员考试网(www.gjgwy.org),关注公务员考试网官方微信gjgwyorg

  “建设创新型世界经济,开辟增长源泉。创新是从根本上打开增长之锁的钥匙。”9月3日,在二十国集团工商峰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引起广泛共鸣。
  
  言行一致,令世界瞩目的中国实践,不仅是创新的拥护者,更是创新的行动派,创新增长方式已经赋予中国经济新的活力,而充满活力的中国经济则为世界经济带来崭新机遇。
  
  1 制度创新激发活力
  
  作为G20轮值主席国,中国在推进改革创新方面呈现出率先垂范之态,推动大规模的创新,其中,既有技术创新,为迎接科技和产业革命的到来做好准备;也有制度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突破利益固化藩篱,释放更强增长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等一系列涉及创新的重大政策措施出台,在制度创新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今年年初,中国出台的“十三五”规划纲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针对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等突出问题,强调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
  
  在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教授冯俏彬看来,创新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宏观层面上,包括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诸多方面,微观上讲还包括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模式创新等,既与企业、个人密切相关,更与政府联系密切。
  
  在政府管理经济、社会方式方面,党中央、国务院把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作为重要抓手和突破口,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简政放权,在约束政府权力、规范政府行权方式、为社会松绑减负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努力,激发了社会的创新热情。
  
  财税体制创新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2014年,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重点从三方面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从方案出台至今,不少创新的改革措施落地。
  
  中国还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为重点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效果已经初步显现。
  
  今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了“三步走”战略: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2030年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这些创新举措都为创新驱动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GDP增长达6.7%,经济社会呈现出平稳健康发展态势。这表明,中国不仅在创新上为世界做出了示范,而且在为全球经济稳定继续作出重要贡献。
  
  在中央党校经济学部教授李鹏看来,从全球来看,国际金融危机后经济恢复表现较好的国家,均受益于经济创新发展的推动。
  
  对于政府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的作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杨瑞龙在接受本报采访时分析认为,“真正好的技术并不是靠政府来发现,而是市场来发现的。因此,真正的创新应该依靠政府创造环境与条件,创造出一个有效、透明的市场,为创新行为提供保障,使微观主体成为创新主体,并且让市场来评估创新的效果。”
  
  2 科技创新增添动力
  
  G20杭州峰会给各国记者留下了深刻的“杭州印象”,他们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移动支付之城”。
  
  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记者Caitlin Byrne说,在中国的这几天,微信给她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中国在移动支付和信息经济方面走在全球前列,这能引领很多国家去尝试。
  
  德国广播协会记者Steffen Wurzel表示,对杭州最大的兴趣是杭州跨境电商模式的独创性在哪?为什么在中国移动支付可以这么成功这么火爆?
  
  杭州的点滴变化,是运用创新驱动实现经济发展的成果,是电子商务发展历程的缩影,展现的是科技创新对经济的巨大推动力。
  
  事实上,随着一大批高质量中国创新的崛起,中国在全球创新版图中的位置已被重新定义。不久前在日内瓦发布的2016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首次跻身世界最具创新力的经济体25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表示,在过去9年对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创新能力的调查中,高度发达经济体在全球创新指数中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中国进入25强标志着中等收入国家首次进入高度发达经济体行列。在评估高校水平、科学出版物和国际专利申请量的顶层指标“创新质量”中,中国名列第17位,成为中等收入经济体的领头羊。这些都说明,中国的科研无论是在成果数量上还是质量水平上都有了长足进步。
  
  如今,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引下,中国一大批“高、精、尖”产业大步迈向制造强国之路。“蛟龙”入海、“嫦娥”奔月、高铁出海、国产大飞机下线、量子卫星升空……以高端装备制造业、高技术产业等为代表的新产业、新业态快速成长,为中国经济灌注了强大的内驱动力,成为了发展的新引擎。
  
  “新技术始终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以信息技术革命为代表的科技创新,蕴藏着驱动发展的巨大能量。”联想集团董事长兼CEO杨元庆指出。
  
  在创新驱动战略的引领下,中国研发比重增长很快,根据今年8月8日公布的《“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显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将达到2.5%。“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将改变世界科技创新的版图。”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赵刚说。
  
  “2008年以来,世界经济形势发生了变化,整个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都走到一个增长节点。”杨瑞龙在阐释科技创新的重要意义时表示,“从中国来看,我们必须发现新的经济增长动力和经济增长基因,而这很大程度表现为这场倚重创新的新技术革命。”
  
  3 创新精神蔚然成风
  
  7月23日,中关村智造大街在北京五道口正式亮相,这条长380米的街道将成为一条汇聚技术和智力,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的特色街道。这标志着北京海淀区在加速促进“双创”服务走向高端化,为全国加速落实“智造”升级提供了全新样本。
  
  事实上,当人们从“中关村智造大街”远眺,放眼全国,就会发现从南到北,从东到西,各种类型的创新高地,正通过不断的“再创新”持续焕发活力。而持续的改革创新的背后,全社会创业创新精神的提升为之提供了不竭动力。
  
  随着“创新”位列五大发展理念之首,人人崇尚创新、人人希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在中国逐渐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各地蓬勃兴起、蔚然成风,进一步激发了各类市场主体的创业活力,提升了全社会的创新能力。
  
  “近年来中国在创新上也有优势,有别人不具备的东西。尤其是过去几十年的改革开放,中国之所以有这么长时间持续和高速的经济增长,和‘先行先试’的理念相关。”百度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说,很多东西在没有想清楚之前,我们的环境和文化允许你去进行尝试和“试错”,这使很多东西可以在中国做得很快,我们就有可能走在世界创新的前列。
  
  8月25日,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林念修指出,“总体来看,中国仍然处于创新创业的黄金期。”
  
  另据国家信息中心统计数据显示,一季度全国主要互联网媒体关于“双创”的原创类信息约129万条,为历史最高值,同比增长约600倍。与此同时,各类“双创”大赛、论坛、峰会等大型活动相继举办,据统计,一季度各类“双创”相关论坛等活动总计2428台次,比去年同期大幅增长80%。这表明,创新文化在中国日益浓厚,关注度逐渐提升。
  
  “国家层面的繁荣源自民众对创新过程的普遍参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说。
  
  在创新驱动战略的指引下,“创新”这把激活社会活力的“钥匙”,已在国家的推动下变为一种精神,融入社会肌理之中,使整个经济肌体充满生机。
  
  4 技术与制度创新并重
  
  “当前世界经济最明显的问题就是缺乏活力,最好的药方就是通过创新注入新的动力。”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世界经济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姜跃春认为,“中国药方”的第一剂当属创新。那么,创新发展的未来在哪里?
  
  “现在是时候考虑如何开辟新的增长路径了。我认为,科技创新以及业务模式创新必将是全新增长路径的一部分。”杨元庆认为,新的科技创新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地利用技术创新来改变现有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催生新的需求;二是制造业的升级,满足(用户)对更高品质、个性化、精湛工艺和客制化的新需求;三是新的科技创新在优化业务模式的同时,创造出新的业务模式。
  
  在新兴际华集团董事长刘明忠看来:面对当前挑战,应该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在创新中,不仅要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也要推进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
  
  杨瑞龙在阐释他对创新未来的理解时说:“创新发展的未来,应该是通过制度创新推动技术创新。由技术创新发现新的技术,由新技术引发新产业,新产业再带动机构变革。”
  
  对于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的结合发展,杨瑞龙认为,“技术创新靠什么保障?是制度创新。人才能够创新、勇于创新的关键,在于创新的行为得到了保护,创新者能够得到超额收益的回报,而这需要制度创新的保障。”杨瑞龙进一步强调,“技术创新重要,制度创新更重要。没有制度创新的保驾护航,技术创新无法实现。”
  
  针对创新驱动发展的未来,杨瑞龙认为,最终要通过制度创新保障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将共同引领创新未来。(记者 叶晓楠 胡荣 李铭晨)
  小同志,想上岸吗?掏出手机,扫这!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供学习交流使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文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

  推荐阅读:政治时事热点
 
  推荐阅读:经济热点时事
 
  推荐阅读:社会热点时事
 
  推荐阅读:文化热点时事
 
  推荐阅读:更多时事要闻
地方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官方微信
在线课程
国考专题
我要提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