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区网站:
考试类别: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65)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365)

2017-02-20 09:36:21 字号: | | 推荐课程 公务员考试网官方指定备考课程——必胜课

作为世界工业文明的肇始者,英国正在推进一场全方位的绿色文明革命,以减缓气候变化的脚步。天气是英国乐此不疲的恒久话题。然而,这一谈资延续至今,已经增加了新的内容,那就是全球性的气候变化。“气候变化已经成为英国百姓的热门话题。”在民间通讯工作的安娜小姐举了一个例子:前不久英国南部一个小镇发生了洪水,不少人看过新闻后就说:看哪,这就是气候变暖的结果!安娜指着英国版图说:你看,如果气候继续变暖,多年之后,北极冰雪融化的巨大水流将把墨西哥湾暖流向南推移,英国的温度也将是一个挑战。而且,发生改变——这对于目前完全自给自足的粮食供给来说,无疑将是一个挑战。而且,发生改变的还不止是这样,海平面上升导致的陆地减少将更为可怕。与普通民众相比,政府的认识就更为超前和清醒。英国环境、食品与乡村事务部的环保官员萨曼先生告诉我们,早在布莱尔首相上台之初,就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与态度顽固的美国相比,英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态度令人称许。萨曼先生认为,在气候变化方面,发达国家的确应该承担更多的责任,并且应该比发展中国家提前采取行动。为此,英国财政部在今年2月发布的《能源白皮书》中,将其经济定性为“低碳经济”,具体的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是:到2050年左右,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由目前水平降低60%。据悉,明年英国将担任欧盟及八国集团的轮值主席国。布莱尔首相已经表态:应对气候变化是他担任轮值主席后所要开展的两项重点工作之一。其实,在英国,环境并不是环境、食品与乡村事务部的专利,而是财政、交通、建筑等许多部门“人人有份儿”。作为一个市场经济非常完善的国家,英国在温室气体减排方面除了实行明确的政策导向外,还非常看重税收调节的作用。于2001年实施的环境税就是个成功的范例。这一全球首创的新税种是这样运作的:凡是非居民的用能单位每消耗一度电,就必须上缴l5便士的气候税,1年的总税金在10亿英磅左右。与此同时,财政部出台了环境税减征制度:企业根据自愿原则,与财政部核定每年的减排目标,凡是如期完成任务的,就可减免80%的环境税。目前加入这一协定的已经有44个行业企业,基本都能实现自己的减排目标。为鼓励更多的企业提高能效、减少气体排放,财政部还面向大企业设立了上亿英镑的减排基金和针对小企业的碳基金。只要是与财政部签定减排协议的企业,都可申请一定数量的无息贷款,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等。实践证明,上述措施的效果非常令人满意:与财政部签订协议的企业越来越多,许多企业还超额完成了减排任务。

1.1.

安娜认为气候变化对英国造成的最大的危害是(  )。

A.气温变化

B.陆地减少

C.粮食减产

D.降雨量的变化

1.2.

>关于环境税,下面说法正确的(  )。

A.是英国独有的税种

B.针对所有能源用户

C.达到要求的可减少税率

D.所收税金要用于环境的治理

1.3.

>英国财政部要向一些企业提供无息贷款的原因是(  )。

A.一种税收返还政策

B.让这些企业提高减排的能力

C.补偿这些企业因减排造成的损失

D.奖励这些企业超额完成减排任务

1.4.

下面符合这段话意思的一项(  )。

A.英国的粮食生产不能再自给自足

B.北极的冰雪融化会让英国气温升高

C.布莱尔政府的首要工作是应对气候变化

D.预计2050年英国温室气体排放量为现在的40%

1.5.

>这段话谈论的主题是(  )。

A.发达国家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承担更多的责任

B.英国未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

C.全球气候变化的危害及人类的对策

D.英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采取的措施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浏览史书,常常会发现一些对我们今天很有启迪的故事。《三国志》记载:建安五年春,袁绍积极秣马厉兵,统领十万大军准备伐曹。谋士田丰对袁绍说:“曹公善用兵,变化无方,众虽少,未可轻也,不如以久持之”。袁绍不听,丰恳谏,绍大怒,命将田丰下狱。官渡一战,曹操大破袁军。绍既败有人对田丰说:“群必见重。”田丰却说:“若军有利,吾必全,今军败,吾其死矣。”袁绍回来,果然把田丰杀了。

田丰反对袁绍伐曹的意见,不是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么?那么为什么还要杀田丰呢?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令人费解,然而,好好思索一下,也不是难得出答案来的。袁绍之所以要杀田丰,关键在于田丰伤了袁绍的“面子”,破坏了他的“威信”。因为你反对我,你对了就意味着我错了,这还了得。作为谋臣的田丰正式深深了解袁绍之为人,所以当有人向他道喜时,他却想到了“吾其死矣。”

由此联想到今天我们某些单位的个别领导,他们在工作上总喜欢搞独断专行,听不进去半点不同意见,但为“面子”和“威信”,可以置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顾,拗着要下面“坚决照办”。他们一旦犯了错误,更是文过饰非,对那些反对他们并被实践证明是反对对了的人,则是耿耿于怀。虽然这些人不能像袁绍对付田丰那样向提意见的同志开刀,但他们手里有权,瞅准机会暗里打击报复,待时机一到,就把“小鞋”在那些同志的脚上一套。可以说,在这些同志的身上很有几分“袁绍遗风”。

列宁曾经说过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据说,历史喜欢作弄人,喜欢同人们开玩笑。本来要到这个房间,结果却走进了另一个房间。在历史上,凡是不懂得,不认识自己的真正实质,既不了解实际上(而不是凭自己的想象)倾向于哪些阶级的人们、集团、派别、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情。”当年袁绍以为杀了田丰,就可以掩盖自己的愚蠢,维护自己的“威信”。结果落得为天下哂笑。今天我想有必要给某些人也敲一声振聋发聩的警钟:请君以袁绍为戒!

2.1.

田丰被杀的真正原因是(  )。

A.长曹操的志气,灭自己的威风。

B.胆小怕死,反对伐曹。

C.伤了袁绍的面子,为袁绍所不容。

D.伐曹失败,袁绍迁怒于他。

2.2.

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袁绍遗风”的特点(  )。

A.独断专行

B.顾及面子

C.打击报复

D.贪污受贿

2.3.

本文的中心思想是(  )。

A.袁绍不该轻易杀掉田丰

B.说话做事要三思而行,否则后患无穷

C.历史总是喜欢捉弄人,喜欢和人开玩笑

D.为了维护个人面子,独断和钻性,最终必定失败,贻笑天下

2.4.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田丰是先知先觉,所以知道最后“吾其死矣”

B.袁绍所以要杀田丰,是为了解气

C.文中所提及的曹袁之间的战争又被称为“官渡之战”

D.袁绍一点也不懂兵法

2.5.

本文的直接目的是(  )。

A.批判袁绍

B.赞扬田丰

C.以史为鉴

D.记载史实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大洋钻探:揭示地球环境的历史档案

为了解自己生存环境的变化,人类对地球的视野不但要在空间上拓宽,也需要在时间上扩展。地球的环境演变,在不同场合留下了各种各样的“历史档案”,惟独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对深海大规模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深海钻探”、“大洋钻探”和“综合大洋钻探”深海研究的三部曲,是国际地球科学历时最长、规模最大,也是成绩最为突出的合作研究计划。前面说到的“板块”理论,正是DSDP在大西洋洋底的钻探取样和测年分析,发现从大洋中脊向两侧的玄武岩基底年龄越来越老,为洋底扩张的假说提供了决定性的证据。30年前在南大洋的钻探,发现澳洲和南美洲是在二三千万年前才完全离开南极大陆的,于是南大洋形成环南极洋流,造成南极的“热隔离”,结果导致南极冰盖的出现。深海钻探的这项发现,被誉为古海洋学新学科建立的标志。

总之,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35年来在全球各大洋钻井近3000口,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改变了固体地球科学几乎每一个分支的发展轨迹。

①确实,一些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深海海底的钻探取样,是可能发现不了的。②到533万年前海面上升,与大西洋的通道恢复时,“地中海盐度危机”便告结束,大西洋水又呈瀑布状泻入地中海。③现在查明,由于地中海四面被陆地包围,只以水深300米的直布罗陀海峡与地中海连通,一旦构造运动将通道锁闭,地中海便变为一个巨型蒸发盐湖。④20世纪70年代初地中海的深海钻探,发现了二三千米厚的岩盐、石膏层。⑤这类蒸发岩应当是干旱地区的产物,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居然出现沙漠环境下的岩层,成为轰动一时的科学新闻。⑥距今596万年前开始,相当于全大洋6% 的盐分在这里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我们常说的沧海桑田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现在看来这一类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地质历史上也【  】。现在水深超过2000米的黑海,也只有20多米水深的海峡与地中海相通。近200万年来黑海基本上是个大湖,大约一万年前湖面低于地中海近百米,但随着冰盖消融、洋面上升,到7000多年前地中海海面上升,突破博斯普罗斯海峡涌入黑海,突然造成灾难性洪水事件,最近科学家考证,认为这就是圣经里“诺亚方舟”故事的原型。
上述灾变属于区域性事件,深海钻探还发现了规模更大的全球性巨变。6亿年前,地球的两极大部分时间并没有冰层覆盖,像现在这样南北两极都有冰盖是绝无仅有的特殊时期。和现在反差最大的,是一亿年前恐龙盛行时的地球。当时,高纬度区的温度比现在高出15°C,大气CO2浓度至少比现在高3倍,出现了几百万年大洋底部缺氧的现象,在洋底发现有机质大量堆积,在中东是石油的形成期。
距今最近的环境巨变,是两万年前的冰期,当时整个加拿大,美国和西欧的北部,全都压在几千米的冰盖之下。为什么会出现冰期?这种冰期还会不会再来?什么时候再来?一直是学术界必须回答的问题。现在已经明白:100年前阿尔卑斯山发现的几次大冰期、50年前太平洋沉积中碳酸盐含量的旋回,其实都是地球运行轨道几何形态变化。气候轨道驱动的发现和证实,是20世纪地球科学最辉煌的成就之一;轨道周期在世界各大洋地层中的对应性,为地质时期的纪年提供了天文学的标尺。但后来又发现,极地冰芯气泡反映的大气CO2浓度,和深海沉积中氧同位素反映的冰盖消长,都和地球轨道呈现同样的周期现象。轨道周期如何能造成CO2的变化?在冰期旋回中,究竟是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还是低纬区碳循环的化学变化起着主导作用?这正是大洋钻探当前面临的课题。
1999年春,由我国科学家建议、设计和主持的南海大洋钻探,钻井17口、取芯5000米,实现了中国海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首次取得了2300万年气候旋回的深海连续记录,其中一个重要成果,就是发现了40~50万年大洋碳储库的长周期变化,为探索热带碳循环在气候轨道周期中的作用提出了新认识。

3.1.

对“大洋钻探”的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深海钻探和大洋钻探证实了板块构造学说,创立了古海洋学,把地质学从陆地扩展到全球,导致地球科学一场真正的革命

B.大洋钻探大大促进了对在深海沉积中留下的最为连续、最为全面的地球历史档案的发掘

C.很多地球环境的历史变化,没有大洋钻探很可能就发现不了

D.大洋钻探始于1968年的深海钻探计划

3.2.

对于“地中海”和“黑海”的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地中海在几百万年前是一个巨型蒸发盐湖

B.地中海和黑海之间是博斯普罗斯海峡

C.距今596万年前的时候,相当于太平洋6% 的盐分在地中海沉淀形成巨厚的蒸发岩层

D.根据科学家的考证,黑海就是“诺亚方舟”的原型

3.3.

下列表述不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南极的冰盖是地质史上超出常识范围的灾变事件

B.恐龙盛行地球的时期也正是中东石油的形成期

C.地中海现在水深可达5000米,面积相当于黄海、渤海、东海总和的两倍

D.在地质历史上,南北极一般是没有冰覆盖的

3.4.

对“冰期”的表述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冰期的出现与消失是一个无限交替的过程

B.冰期的出现和消失与地球运行轨道有对应关系

C.冰期的出现与否与大气中的CO2没有关系

D.以上都不符合文意

3.5.

以下表述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我国科学家通过南海深海钻探,在大洋钻探的前沿问题的研究上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B.高纬度冰盖的物理变化由低纬度碳循环的化学变化主导,因此我们应当切实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C.研究证实,气候的变化与地球运行轨道的变化有对应性

D.地球运行轨道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大气中CO2浓度

3.6.

第三自然段的6句话,合理的顺序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④⑤③⑥②

C.⑥①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②⑥

3.7.

文中【  】处应填入的词语是(  )。

A.无处不在

B.随时发生

C.不乏实例

D.比比皆是

有人做了一块象牙片,半方寸,看上去也没有什么:用显微镜一照,却发现刻着一篇行书的《兰亭序》。我想:显微镜的所以制造,本为看那些极细微的自然物的;现在既用人工,何妨便刻在一块半尺方的象牙板上,一目了然,省却用显微镜的工夫呢?

张三李四是同时人。张三记了古典来做古文;李四又记了古典,去读张三做的古文。我想:古典是古人的时事,要晓得那时的事,所以免不了翻着古典;现在两位既然同时,何妨老实说出,一目了然,省却你也记古典,我也记古典的工夫呢?

内行的人说:什么话!这是本领,是学问!

我想,幸而中国人中,有这一类本领学问的人还不多。倘若谁也弄这玄虚:农夫送来了一粒粉,用显微镜照了,却是一碗饭;水夫挑来用水湿过的土,想喝茶的又须挤出湿土里的水:那可真要支撑不住了。

4.1.

本文的主题是(  )。

A.表扬精雕细刻

B.批评滥用古典

C.表扬勤学苦练

D.批评弄虚作假

4.2.

文章的第一段与第二段在逻辑上是(  )。

A.顺承关系

B.递进关系

C.类比关系

D.对比关系

4.3.

根据文意,在第三段中的内行的人说:什么话!这是本领,是学问!作者用的____口气。

A.严肃的

B.肯定的

C.驳斥的

D.嘲讽的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有关人士认为,“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例如,“草图”中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少可能包含着重要的医学信息的空白又顽固地拒绝“泄露自己的秘密”。除了最先完成的22号染色体长臂中有3%被证明无法解读外,从那时以来完成的4号染色体也留有很多空白。此外,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

据国外某些杂志报道,即使到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某些基因将被忽略不计。而蛋白质作为生命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又是迄今为止最难攻克的堡垒。

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种差别被称为单核苷酸多态性。目前,生物学家已利用单个DNA中的变化来跟踪人体基因的变异,并借此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人类大部分的DNA都是“垃圾”,几乎不起什么作用或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的“大杂烩”。事实上,大量在维系细胞的基本功能,如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样的基因没什么两样。

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们曾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的基因。例如一种古怪的被称为“声波刺猬”的基因,它对昆虫在成熟中翅膀生长和发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一相同的基因,在人的胚胎中则起着协调手臂生长和发育的作用。所以,人类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更为接近也就[    ]了。例如鼠的基因与人极为相似,它的基因组一致被描述为探明人类基因组的“罗塞塔石碑”(即为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提供线索的石碑)。此外,猩猩的DNA与人只相差1.5%,因而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看来,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正是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过程,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所以,有专家将基因比作砖块,“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以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

5.1.

下列对人类基因组研究描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

A.据国外有关杂志报道,即使到了2003年“人类基因组计划”完成了终图,漏洞依然会存在——很多基因无法解读

B.“人类基因组草图”的测绘成功仅仅预示着一个新的开端,真正的研究工作还只刚刚起步

C.人类基因组草图只能描绘90%的基因组,因为大约有10%的基因组由于其重复性而根本不可能测序

D.迄今为止的研究中,只有作为生命分子三联体的最后一位“成员”——蛋白质尚未攻克

5.2.

下列对“不同物种似乎是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这句话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我们在回溯生物进化史的过程中又会发现,人类曾经与植物、动物以及软体虫和有翅昆虫共同分享无数基因

B.人与老鼠的基因极为相似,猩猩的DNA也与人只相差1.5%,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就在于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有基因而获得进化

C.这种逐渐从多细胞有机物中汲取新鲜养分的“复制”,才使人类不断进化以至于成为超越低级生命形式的高级动物

D.全人类只有一个共同的基因组,但是由于各种内外因素的作用,世界上每个人都有差别。这正是生物通过长期复制、改良和组合现存基因而获得进化的佐证

5.3.

下列对人类基因工作组研究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草图”中留下了许多空白需要填补,不少可能包含着重要医学信息的空白依靠目前的科技无法解读

B.生物学家已能利用单个DNA中的变化来控制人体基因的变异,并借以评估人类各种生物学现象的奥秘,如健康状况、对疾病的易感性、寿命的长短、人类的起源等等

C.人类大部分DNA几乎不起作用或者至少是没有明显的用途,剩下的则是渊源于植物、动物甚至细菌这一最原始生命形式的基因,这说明“万物之灵”的人类的起源实际上也是很“卑微”的

D.人类的基因与某些哺乳动物更为接近,分析这一看似微不足道的差异,自然有助于揭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奥秘

5.4.

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旦科技发展可以使我们填补上草图中的空白,所有重要的医学信息便随之“泄露各自的秘密”,人类便真正成为了自由的人

B.修补和解读DNA方面所必需的基因,与促使细菌保持原状的基因没什么两样,但重要的是各自的改良和组合,从而产生了复杂的人

C.“用它既能修车库,也可以盖摩天大楼,关键是看你如何运用”是指同一个基因既可能构成低等动物,也可能构成人类

D.人体解剖学是人们从宏观上了解自己,人类基因组计划则将使人们从微观上,也就是说从根本上了解自己

5.5.

文中[   ] 应填入的词语是( )。

A.不足为怪

B.顺理成章

C.理所当然

D.见怪不怪

地方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官方微信
在线课程
国考专题
我要提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