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区网站:
考试类别: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457)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457)

2017-05-24 09:37:48 字号: | | 推荐课程 公务员考试网官方指定备考课程——必胜课

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想法常常相左,这简直就是个常识了,人们一直将这些男女之间的差异解释为性激素的作用,或者是产生男女特定行为方式的社会压力所导致,这种情况直到最近才有所改观。不管怎么说,大部分人还是认为两性的大脑在基本结构和功能上是没有什么差别的。然而这种观念开始日益受到          
研究发现,男性和女性的脑在解剖结构上有很大不同。不但如此,其神经环路和神经元间传递信号的化学物质也有所不同。这些都是在基因水平就决定了的。所有这些研究都会让人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人脑不止是一种,而是男女两种。
这个结论让神经科学家们有点头疼,因为我们关于大脑的大部分认识是来自于对雄性动物,包括男人的研究。如果说从这些研究得出的推论哪怕只有小部分不适用于雌性动物,那也意味着大量的研究工作本身的基础就不牢靠。弄清楚女人的脑到底跟男人的怎样不同,也许可以解释一些长期困扰人们的谜团,例如为什么男人和女人倾向于犯不同的精神健康问题,为什么有的药物对一种性别有效而对另一种性别就没作用。
人们早就知道雄性和雌性的大脑有点差别,但大家都认为这种差别只是局限在下丘脑部位——一个参与调节进食活动和控制性冲动的脑区。因为雌性动物的雌激素和孕酮水平在月经周期上下波动,这会使实验结果的分析更加复杂,所以研究者们除了在研究下丘脑的时候会区分性别,否则都会尽量避免在实验中使用雌性动物,因为雌性在经期的雌激素和黄体激素水平变化会让实验结果更加难以分析。因此神经科学家们一直以为除了下丘脑外,男性和女性的脑没有什么不同。
但很显然,两性的脑存在许多差异,下丘脑只是冰山的一角而已。女性脑内的许多结构的相对尺寸与男性的有所不同。在2001年的一项研究里,哈佛医学院的Jill Goldstein及其同事测量并且比较了健康男性和女性的45个脑区。他们发现女性脑的额叶里控制决策和解决问题的那部分脑区要比男性的大。女性的边缘皮层也比男性的大,这个区域是负责调节情绪的。其他人的研究发现,女性的海马(海马是一个参与短期记忆和空间导向的脑区)相对男性的要大——女人们背了个不识地图的坏名声看来有些冤枉。男性相对于女性较大的脑区包括顶侧皮层和杏仁核。顶侧皮层负责处理感觉器官传来的信号,也参与空间感知的过程。杏仁核则控制情绪和人的社会行为以及性行为。加州大学的神经生物学家Larry Cahill说:“(男性和女性脑的)同一个结构大小有差异很可能意味着它在功能的组织上也会有不同。”
Cahill发现性别的差异会影响到一些脑区的使用。在利用脑成像技术完成的实验里,他要求男受试者或女受试者回忆前面看过的令他们激动的画面。在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所有受试者都动用了杏仁核这个脑区。杏仁核是一对杏仁大小的神经元团,它们也是边缘系统的组成部分。但不同的是男性受试者在实验过程中用的是右侧杏仁核,而女性用的是左侧杏仁核。而且男女受试者在回忆画面时的侧重也有所不同,男性侧重于回顾要点而女性则更注重细节的表达。Cahill说,这就提示我们男性和女性的脑在处理带有情绪因素的信息时所采用的机制是不一样的。

1.1.

填入文中划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批评

B.嘲弄

C.挑战

D.批判

1.2.

文中“这个结论让神经科学家们有点头疼”,“头疼”的主要原因在于(  )。

A.男女脑的结构在解剖上有很大不同

B.不同性别头脑的化学物质也有所不同

C.过去研究的结论并不适用于雌性动物

D.过去对大脑的认识主要基于雄性动物

1.3.

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很少研究雌性动物大脑是因为(  )。

A.雌性雌激素和孕酮水平变化使分析变困难

B.认为两性的大脑在基本结构和功能上差别不大

C.认为两性的大脑差别主要只局限在下丘脑部位

D.人们早就知道雄性和雌性的大脑有着一些差别

1.4.

有关女性大脑与男性的差别,以下说法中与文章不符的是(      )。

A.女性处理带有情绪的信息时采用左侧杏仁核

B.女性处理短期记忆和空间导向的能力比男性强

C.女性额叶里控制决策解决问题的脑区比男性大

D.女性大脑中负责调节情绪的区域边缘皮层较大

1.5.

最适合作文章标题的是(      )。

A.性别影响大脑

B.人脑的差别

C.大脑决定性别

D.人脑的性别

平常我们谈论较多的只是作为科学家的爱因斯坦,而对艺术家和哲学家的爱因斯坦则较少提到,尤其是对爱因斯坦与艺术的关系,几乎根本没有触及、发掘。这不论对美术界、科学界和教育界认识爱因斯坦,都是一大憾事。

    在所有的艺术中,爱因斯坦是推崇西方古典音乐,对巴赫、莫扎特和贝多芬的作品,他尤其酷爱。有一次有人问他对巴赫有何见解,爱因斯坦则回答说:“关于巴赫的作品和生平,我们只有聆听它,演奏它,敬他,爱他,而不要发什么议论……”

    最意味深长的动人的情景是,他常常同普朗克一起演奏贝多芬的作品。弹钢琴者是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演奏小提琴的,则是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量子论和相对论共同构成了本世纪物理学科的两大支柱。在科学上面他们共同描绘了物理学的一幅优美壮丽的图景,在音乐艺术中,他们同样能奏出扣人心弦的和声。

    除音乐外,爱因斯坦还推崇文学。他热爱莎士比亚、歌德、海涅、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萧伯纳的作品。在青年时代,他常常同友人在一起朗诵海涅的《舒尔茨山游记》。大家知道,高斯是18、19世纪的德国伟大的数学家,可是在爱因斯坦的心目中,陀思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陀思妥耶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给予我的都要多,比高斯还多!”

    这是因为他深深地懂得它们的伦理价值。爱因斯坦认为,文学艺术的最大价值就在于它们能够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他确信:“一个人的生命只有当它用来使一切有生命的东西都生活得更高尚、更优美时才有意义。”而大艺术家在这方面的作用往往要胜过科学家。

    在他的心目中,艺术和科学之所以具有永久的魅力,并不是因为它们是两个闪闪发光、可以放在口袋里永远占有的金币,而是两个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从事艺术、科学的最大乐趣不是占有,而是不断地追求。

    这些见解无疑充分表述了爱因斯坦同艺术之所以有密切关系的深厚根源。的确,科学和艺术是相互补充的,前者能满足我们的理性追求,后者能满足我们的感情渴望。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值得追求,还因为它们体现了一种绝对的和谐的美。“三角形的三个高交于一点”,这一几何命题就具有高超的逻辑美,它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同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在人们心中所激起的美感是相通的、等价的。真正追求科学美的人,往往也会极力推崇艺术美。正因为这样,爱因斯坦才经常把科学的伟大成就比作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把美国著名实验物理学家迈克尔逊称为“艺术家”。

    在爱因斯坦看来,科学和艺术之所以是相通的,还在于两者都要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倘若没有诗人般的想象力,爱因斯坦怎能以惊人的洞察力阐明相对论的原理?他自己就一再强调:“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音乐和文学诚然不会直接教你如何去解微分方程,但是却能拓展你的文化背景,丰富你的想象力,提高你的审美感和精神境界,从而有助于你成为爱因斯坦。

2.1.

第一段中,加下划线的“憾事”所指,理解最肤浅的一项是()。

A.只知道爱因斯坦是科学家

B.较少提到爱因斯坦作为艺术家和哲学家的一面

C.没有触及和研究爱因斯坦和艺术的关系

D.美术界、科学界和教育界不认识爱因斯坦

2.2.第三段中,对画线的“意味深长”的意思,分析最准确的一项是()。

A.他们的演奏扣人心弦,感人至深

B.他们在科学和艺术的关系上看法相似

C.两位著名科学家能在一起配合和谐地演奏贝多芬的作品

D.他们都是既有科学创见、又懂艺术的人

2.3.

按照本文,对爱因斯坦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比高斯更重要”的原因,理解角度最肤浅的一项是()。

A.科学价值

B.文艺作用

C.伦理价值

D.精神意义

2.4.爱因斯坦认为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其理由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科学与艺术都是无限的、永远没有终点的世界

B.科学与艺术体现了一种绝对的和谐美

C.科学与艺术是相互补充的

D.科学与艺术都以丰富的想象力为心理背景

2.5.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爱因斯坦最推崇西方古典音乐,是因为音乐对他的科学创见和思想闪光,往往起了催化的作用

B.艺术创造和科学研究工作在起源上尽管不同,可是被共同的目标联系着,这就是要追求生活的美

C.爱因斯坦不仅强调了科学研究中需要“想象力”,尤其强调了艺术中的“想象力”对科学创造的激发作用

D.要成为有创见的科学家,他们不仅需要有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还必须要有广阔深邃的文化背景

    现在,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相声明显竞争不过小品。为什么呢?

    我想,主要的原因,在于现代相声在思想性的追求上有些落伍,整体上不如小品的思想性深刻。

    按说,相声艺术发展到今天,在艺术上已经相当成熟了,说学逗唱的功夫和技巧,应该不会比小品逊色多少。小品是舶来品,直接借鉴了西方许多艺术手法,尤其在思想性和哲理性上独领风骚,这是它顺应时代风尚,后来居上的首要原因。

  大家知道,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的整体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提高,人们的审美层次已经发生了质的飞跃。以往仅仅有趣的艺术形式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在追求艺术享受的同时,还追求思想的升华和哲理的启迪,追求“有益的”教诲。这“有益的”,不能理解为政治说教,也不能理解为道德说教,它更多的倾向于知识和哲理,倾向于生活中的真理。

  每年的春节联欢电视节目中,那些艺术性和思想性俱佳的小品总是最受欢迎的,因为它值得人们花费时间和精力来欣赏。人们在观赏的同时,心灵得到了陶冶,智慧得到了启迪。相反,那些显得有些粗俗,仅仅为了逗得观众一乐的小品,往往并不能赢得广大观众的青睐。

  有人说,中国人接受了几千年的说教,现在都有点厌烦了,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我觉得这是一种错觉。中国人是受了几千年的说教,这不假,但那是什么样的说教呢?如果违背科学,违背真理的说教,不要说中国人,更不要说现代的中国人,就是外国人不是也同样反感吗?但说教并不意味着就非要违背科学,违背真理,它不许传播科学、弘扬真理、启迪人生的智慧吗?人们,心中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决不会排斥真、善、美的教诲。向往真理,探究生活的哲理,是人的本能,什么时候也不会改变。

  这几年,哲理故事逐渐流行于故事刊物中,为仅仅有趣、出奇的故事注入了一针强心剂,重新拉回了大量的读者,就很能说明这个问题。大量的哲理美文,正风行于网络和各种期刊中,也是一种佐证。它证明人们永远不会拒绝真、善、美的艺术熏陶,不会拒绝有益的启迪。

  所以,我愿意为说教争鸣,愿艺术永远不要脱离主题,脱离它该有的思想内涵。

3.1.

下列对文章主旨的概括,正确的是(  )。

A.人们排斥的只是虚伪造作无用的说教

B.艺术不要脱离主题和应有的思想内涵

C.说教应既有艺术性又有一定的哲理性

D.人们向往真理,热爱探究生活的哲理

3.2.人们的审美层次的质的变化表现在(  )。

A.人们已不会被有趣的艺术形式所吸引

B.同时追求艺术享受和有益的教诲

C. 国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普遍提高

D. 倾向于追求知识哲理及生活中的真理

3.3.

下列选项中,不能作为本文观点的论据的是(  )。

A.某些电影作品情节简单,画面制作精良,票房收入屡创新高

B.某些小品中无厘头的情节设置和夸张表演受人诟病

C.一些在思想性上有些落伍的相声逐渐失去了观众的喜爱

D.某影片体现了对小城镇居民的人文关怀,成本低,叫好又叫座

3.4.

第7段中,划线处“强心剂”一词指的是(  )。

A.知识

B.故事

C.趣味

D.哲理

3.5.

作者认为艺术应该向纯艺术的方向发展是一种错觉,是因为(  )。

A.纯艺术只是一种理想,现实中并不存在

B.现代的中国人和外国人都反感违背科学的说教

C.追求真善美是所有艺术形式的终极目标

D.人们并不反对传播科学、启迪人生智慧的说教

人类是地球生物圈中的一员,作为有智慧的生物,人类从这个生物圈中受益很多,用野生植物做药物就是其中之一。据统计,目前全世界每年有40%的药物来自野生植物的提取物。这里还未包括古老民族都有的传统疗法:直接用野生植物做药,中医的草药就是一个例子。

如果你牙疼,西医解释为细菌感染;用杀菌的消炎药治疗;中医却解释为“上火”,用清热的草药治疗。无数实践证明两种方法都有效,但哪种解释有道理,人们的看法就大相径庭了。

用高倍显微镜可以看到造成发炎的细菌,因此人们不怀疑西医的科学性。但是,中医说的“上火”,却令人难以解释。于是有人就把中医斥之为“不科学”。事实上,只是因为中医的道理更深奥,过去的条件不成熟,无法理解它而已。

中医体系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得以初步建立。公元前5世纪的扁鹊代表了那个时代的中国医学的最高成就,他所采用的切脉、望色、闻声、问病四诊法和当时广为流行的砭石、针灸、按摩、汤液、手术、吹耳、导引等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战国晚期出现的《黄帝内经》是当时医学的集大成著作,它第一次提出了脏腑、经络学说,成为日后中医理论进一步发展的基础。它采用阴阳五行学说,作为处理医学中各种问题的总原理,为临床诊断提供了理论说明。现在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中医的科学性,正如英国《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博士所说,中国古代科学方法重视从宏观、整体、系统角度研究问题,其代表是中医的研究方法,这种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和学习。

归功于人们对基因复制和蛋白质制造过程越来越多的知识,现在的医学界已经认识到,人类的疾病都直接或间接地与这些制造过程有关。细菌或病毒能致病,是因为它们可以侵入细胞,影响这些复制或制造过程。当前化学家们在研究分子自复制和自组装过程,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成分、浓度和酸碱度等,也会影响这些过程。比如烟酒过度后,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变得有利于细菌或病毒侵入后非正常复制或制造过程,因而致病。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的这种状态,就是中医说的“上火”。在服用了中药后,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变得不利于细菌或病毒侵入后非正常复制或制造过程,因此逐步恢复正常。

目前,解开中草药科学原理之谜的条件已经成熟,我们正需要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直接观察中药是如何影响细胞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而影响基因复制和蛋白质的复制和生产。实现这种观察有不少技术上的困难,需要中医、西医和化学、物理学家们通力合作才能解决。

但是,当这个谜解开后,中医的每一点并不一定都可以用西医的理论来理解,反之亦然。中医把人这个复杂系统作为一个整体来观察和治疗,西医则从微观结构来观察和治疗人体。按照物理学的说法,这两种观点是互补的,每一种都是对另一种的补充,每一种都没有包含全部真理。因此,最好的医学应该是中西医相结合的医学。

4.1.

下列关于中草药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来自野生植物的提取物

B.古老民族都有的传统疗法

C.大部分野生植物都可以做中草药

D.直接用野生植物做药的草药

4.2.

作者认为中医被斥为“不科学”的原因是(  )。

A.不注重对微观结构的观察和治疗

B.有效治疗疾病的原理很难解释

C.很难直接观察到致病的过程

D.不针对具体症状进行治疗

4.3.

根据文意,中草药能够治病的科学原理是(  )。

A.中草药能够影响基因复制和蛋白质制造过程

B.中草药的成分、浓度和酸碱度抑制病毒和病菌生长

C.中草药能够帮助身体抵抗细菌或病毒的侵入

D.中草药加快了分子自复制和自组装过程的速度

4.4.

根据第4段,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中医体系在先秦时期就已发展成熟

B.扁鹊最早提出了脏腑、经络学说

C.砭石、针灸、按摩、导引等方法从战国晚期沿用至今

D.阴阳五行学说是《黄帝内经》处理医学问题的总原理

4.5.

根据最后1段,下列说法符合作者观点的是(  )。

A.西医的某些观念无法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

B.从物理学上看,中医和西医结合能解释所有的疾病

C.对于复杂疾病的治疗应该同时采用多种方法

D.中医理论的解释比西医更复杂,但没有西医成熟

任何物质产品,都会因消费而消失,而知识却在“消费”中永生。任何物质产品在交换中都会因为“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而知识却在交流中“给了别人,自己仍然有”。物质产品的消费,往往是以亡其载体,灭其信息的毁灭性消费方法进行的,而知识的“消费”过程则不会亡其载体,灭其信息,而是从不同的载体上不断转移,或者是由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转移(读书、授业等),或者是由生命载体向非生命载体转移(论著、设计等)。

物质产品的主要属性,在生产它的过程中便一次性地确定下来。但是知识不然,同是一种知识,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消费者”来说,用场各不相同。同一种知识,家庭主妇的“消费”,仅在于开关电视机;科学家的“消费”则表现为用奇妙的微分方程获得电视的最新理论。

正因为知识的使用价值的再生性,带来知识使用价值的第四个特征:馈赠性。比如,我们今天利用牛顿定律,无须向英国交税;我们运用欧姆定律,也无须向德国支付专利费用,等等。这些都表现了知识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质。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大家共享的特殊资源,向自然索取馈赠,最关键是向知识索取馈赠。

5.1.

“消费”在文中的特定含义是(  )。

A.物质的耗费

B.精神的耗费

C.使用

D.既是物质的耗费又是精神的耗费

5.2.

“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分别所指的是(  )。

A.消费者和物质产品

B.人的头脑和书籍资料

C.运用知识的人和精神产品

D.读书、授业等和论著、设计等

5.3.

本文的论题是(  )。

A.科学劳动不同于一般劳动

B.知识使用价值的特点

C.必须重视知识的使用价值

D.消费知识的过程是脑力劳动的过程

地方公务员考试
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官方微信
在线课程
备考QQ群
国考专题
我要提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