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区网站:
考试类别: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70)

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570)

2017-09-16 09:28:47 字号: | | 推荐课程 公务员考试快速答题技巧大揭秘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其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其本身在客体上就是模糊性。

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去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应,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三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的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三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却是所需要的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这就是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10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是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体上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模糊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1.1.

关于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

B.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事物模糊与语言内涵外延模糊相对应,从而表述事物的准确性

C.模糊语言是指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即语言上的精确而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

D.模糊语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频率在表达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1.2.

下列对“语言模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模糊”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B.“语言模糊”是指客观事物和表达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

C.“语言模糊”是指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

D.“语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1.3.

最末一段括号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 模糊 精确 精确

B.精确 精确 模糊 模糊

C.模糊 精确 模糊 精确

D.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1.4.

下列各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指挥家汤沐海在欧洲一些很有影响的音乐节上频繁演出

B.海水深度在200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2500亿吨,占地球已知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C.我国将于5月12日到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以南纬7度零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D.过去十年中,日本对外投资大幅转向东亚,投资中日元贷款比重加大,在日元长期升值的背景下,这会加重偿债负担。

我们的祖先使用货币的时代是很早的。在原始的交易场上,凡交易双方愿意接受的物品,都可以作为交换的媒介而具有货币的职能。而在所有的实物货币中,贝币的流通时间是最长的,流通的地域也是最广的。

在没有成为货币的远古时代,海贝因人们喜爱而成为装饰品。《说文》:“婴,颈饰也。”这正是挂在妇女们颈上的用贝串成的“项链”。可以说,这是人类最古老的项链。

在相当长的古代社会中,妇女一直是原始贸易的主要参加者,而海贝作为她们佩戴的贵重装饰品,经过她们之手成为交换的一般等价物——货币,那应是很自然的事。因此,贝币的产生和最初使用可能要归功于远古的妇女们。

在汉字中,与价值有关的字,大都从贝,如财、货、贸、费、赁、赊、赎、贵、赋、赐等等。由此可见贝币的使用在我国历史悠久。

从出土文物和甲骨文材料中我们知道,我国殷商时代主要的货币就是贝。当时一般是把五个贝串在一起的,两串形成一个标准单位,称为“朋”。甲骨文有“易多女有贝朋”“光取贝二朋”“贝十朋”等的记载。商王将几贝朋送给臣属,便是一件大事,须占卜问祖先看看是否应当送,而收礼者必须铸铜器以示纪念。由此可知贝在当时是很贵重的物品,是财富的代表或结晶。

周人取代商人而统治中原时,仍然使用贝币。在西周的社会经济中,货物交换发展,贝币的流通量日趋庞大。如殷代甲骨文中不过是“二朋”“十朋”的数量,而周代的金文中,“百朋”甚至“万朋”等数字就很常见了。个人的交往动辄即有百朋之数,社会上的交易之大自然可想而知,由于天然贝的来源有限,于是出现了各种仿制贝,即以贝为模本,用其他材料仿制而成。现已出现的有蚌贝、骨贝、石贝、陶贝、铜贝、金贝等等,其中,最有重大意义的是贝与铜的结合而产生的铜贝。因为它是同后代的金属铸币连在一起的。周代的铜贝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铜造货币。而春秋战国时代的楚国把铜贝发展为一种椭圆形的小铜币,中国的钱币学家称为“鬼脸钱”和“蚁鼻钱”,这是中国古代铜钱的滥觞。

春秋时期,经济进一步发达起来,各种金属货币进入流通领域,并开始排挤贝币而取得统治地位。但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贝币仍在流通,也仍然作为贵重物品而随达官贵人、富有阶层进入坟墓做殉葬品。

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采取了法律手段统一全国货币制度,金属货币取代了原来繁多的其他实物货币,贝开始逐步退出流通领域,成为单纯的“器饰宝藏”,从而脱去了“一般等价物”的外衣,返璞归真了。秦始皇的措施,是中国货币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1.

下面对“贝币的产生和最初使用可能要归功于远古的妇女们”的依据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远古时代海贝因人们的喜爱而成为贵重的装饰品

B.《说文》:“婴,颈饰也。”

C.我国古代原始贸易的主要参加者是妇女

D.用海贝串成的“项链”是古代妇女佩戴的贵重装饰品

2.2.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是(  )。

A.随着商品交易的发展,贝币的流通量日趋庞大

B.各种材料的仿制贝应运而生并大量出现,弥补了天然贝数量的不足

C.“鬼脸钱”和“蚁鼻钱”在楚国的出现是中国古代货币的滥觞

D.世界上最早的铜造货币——铜贝的出现为后世的金属铸币开了先河

2.3.

下列对文章最后两段的内容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

A.春秋时期,贝币在流通领域的统治地位被取代而逐步成为有钱人的殉葬品

B.各种金属货币纷纷进入流通领域,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C.秦始皇用统一货币的法律手段,促使贝币逐步退出流通领域

D.金属货币取代实物货币,从而使贝币又重新成为人们的“器饰宝藏”

2.4.

通览全文,对文意把握正确的一项是(  )。

A.贝币是我国出现的时间最早、流通的时间最长、流通的地域最广的古代货币

B.在我国货币史上最具有重大意义的几个阶段是:贝币的出现,铜贝的出现,统一的金属币使贝币的返璞归真

C.汉字中,与价值有关的字都用“贝”作偏旁,说明贝币在我国的使用历史悠久

D.我国商代的主要货币是贝币,西周的主要货币是铜币,东周的主要货币是金属货币,而秦以后金属货币就一统天下了

3.1.以下对“清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议起源于明朝,以民间舆论为主

B.明朝风俗最坏的地方也尚存清议

C.清议主要是对官员道德的品评

D.清议沦为党争工具的主要原因在于争意气而轻是非

3.2.有关“清议”积极意义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清议对古代官场的政治运作具有积极作用

B.清议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纯正的社会风俗

C.在免于意气之争的年代,清议能够产生救亡图存的良策

D.清议的作用最大地体现为对政事的监督

3.3.有关晚明清议重意气而轻是非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晚明清议重意气而轻是非在朝在野都有所表现

B.晚明士大夫峻门户而重意气即是以清议相区别

C.为清议所忽视的常常是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与具体可实施的问题解决办法

D.晚明清议囿于君子小人之争,并以争辩为高明而不论是非

3.4.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东林党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终成为以清议误国之祸首

B.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如果士大夫坚持这样的原则,或许可使清议免于沦为党争的工具

C.重意气而轻是非的清议是袁崇焕等名将之死和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D.科学评价清议的作用对正确引导当今舆论也具有积极意义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据报导,美国宇航局的“雨燕”卫星日前观测到一个距地球约131亿光年的天体。该天体形成于宇宙大爆炸后的6.4亿年,是迄今人类观测到的距离地球最遥远的天体。

此次观测到的最遥远天体其实是一种伽马射线暴。美国宇航局“雨燕”观测卫星最早于2009年4月23日观测到这一伽马暴。该伽马暴也因此被命名为“GRB 090423”。天文学家通过研究发现,该伽马暴大约距离地球131亿光年。美国哈佛史密松森天体物理中心科学家伊多·伯杰是双子星北座望远镜观测小组的成员,据伊多·伯杰介绍,“这是距离地球最远的伽马暴,同时也是迄今为止人类在宇宙中所发现的最遥远天体。”

为了计算090423伽马暴与地球的距离,天文学家们首先通过膨胀空间方法测量了该伽马暴的光线所延伸的距离以及变红的程度。通过测量发现,该伽马暴红移值大约为8.2,比此前发现的所有伽马暴的距离都要远。此前的红移值记录仅为6.7。如此远距离的伽马暴也意味着,这颗已经死亡的恒星应该是自所谓的“重新电离时期”以来最早的天体。据了解,伽马射线暴是宇宙中一种伽马射线突然增强的现象。伽马射线是波长小于0.1纳米的电磁波,是比X射线能量还高的一种辐射,它的能量非常高,能够消灭临近星体上的任何生命。在离地球6000光年范围内的任何伽马射线暴都能够摧毁臭氧层,从而破坏地球。忽略掉其金属粒子的特性,这种毁灭每10亿年就有可能发生,但可能是银河系中的高金属含量使得地球受到保护。

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天文学家约叔亚·布鲁姆认为,“对于天文学来说,这是一起分水岭事件。如果天文学家能够发现更多更远距离的伽马暴,他们或许可以通过光谱测定宇宙是如何快速变化的以及变化的原因。”要想绘制并形成早期宇宙的结构图,必须要首先发现更多更遥远的伽马暴或其他爆炸事件。然而,这一过程进展较为缓慢。“雨燕”卫星迄今已经发现了120个可测距离的爆炸事件。不过包括090423伽马暴在内,仅有三个是引爆于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第一个十亿年之内。主要原因在于宇宙形成最早期,恒星光线的频率不高,通常无法形成像伽马暴那样的爆炸事件。

此外,直到最近红外探测器的敏感度才足以测量更为遥远而短暂的伽马暴余辉。在多年的运行中,“雨燕”卫星先后共10次捕捉到以极快角速度运行的伽马射线暴,其中,最短的伽马射线暴只持续了50毫秒。据估计,伽马射线暴每年约有100次左右。科学家们表示,由这些观测数据得出,短期伽马射线暴的产生不同于长期伽马射线暴。虽然在这两个过程中都有黑洞的诞生,但短期伽马射线暴比较接近于两颗中子星合并的模型,而长期伽马射线暴则比较符合恒星灭亡的过程。

4.1.

测量发现伽马暴红移值大约为8.2,说明它(  )。

A.是一颗已经死亡了的恒星

B.是一种波长小于0.1纳米的电磁波

C.是“重新电离时期”后的已知最早天体

D.正处于伽马射线突然增强的最高峰阶段

4.2.

第3段中的“这种毁灭”指的是(  )。

A.宇宙发生大爆炸

B.银河系中的恒星被伽马暴摧毁

C.发生伽马暴这样的爆炸事件

D.地球的臭氧层被伽马暴摧毁

4.3.

布鲁姆认为这次发现伽马暴“对于天文学来说,这是一起分水岭事件”,是因为(  )。

A.帮助人们发现了数量更多、距离更远的伽马暴

B.更有利于人类进一步了解宇宙的变化及其原因

C.“雨燕”卫星已经发现了更远距离的爆炸事件

D.加快了人类绘制早期宇宙诞生及结构图的进程

4.4.

从文中可以看出,天文学家尚未确证(  )。

A.在发生短期伽马射线暴过程中也会诞生出黑洞

B.银河系中的高金属含量使得地球臭氧层免受摧毁

C.伽马射线是一种高能电磁波,会毁灭星体附近任何生命

D.通过测量伽马暴的红移值可以计算出其与地球之间的距离

4.5.

下列哪一项不是造成宇宙早期结构图绘制过程进展较为缓慢的原因?(  )

A.伽马射线暴是以极快角速度运行的

B.以前红外探测器的敏感度不是很高

C.宇宙形成最早期恒星光线频率不高

D.像伽马暴这样的爆炸事件很少出现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鲸鱼不同于其他鱼类,是温血动物,从冰天雪地的南北极到酷热的赤道都可以看到鲸鱼的踪迹,无论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鲸鱼的体温均保持在36℃左右,常在极圈活动的鲸鱼会具有局部异温功能。

像鲸鱼、海豹和海豚这些大部分时间或一直都呆在海里的哺乳动物,用特殊的高级脂肪“外衣”保持自己的体温。但对于那些必须通过潜水进行捕食的动物来说,光有皮毛保护是不够的,因为厚重毛发里的空气会被极强的水压挤出来,皮毛的保温功能会大大降低。而北冰洋和南极周围的海洋深水水温可以降到零下40度,没有其他的保暖措施显然不行。

鲸鱼和其他温血动物最大的不同点在于,当其活动环境的温度较低时,水有相当大的比热及传热能力,因此温度变化很快,鲸鱼无法以聚集、筑巢等方式维持体温,于是演化出超厚的皮下脂肪。过去曾记录到鲸鱼脂肪厚度最高达50公分。

鲸脂是一层包裹整个身体的厚重脂肪“外衣”,重量可以达到体重的一半。这层脂肪含有细细的血管组织,除帮助保持体温,还为很多需要长途跋涉进行繁殖和觅食的海洋动物提供了重要能量储备。除此之外,这层脂肪还可以帮助快速游动的动物将身体塑造成流线型,减少在水中游动时所消耗的能量,同时提高速度。动物栖身的海水温度越低,脂肪也就越厚,鲸脂是通过吸食母体乳液获得的,举例来说,一只灰鲸幼仔每天要喝掉30加仑乳液。但这么厚的皮下脂肪还是不能完全阻挡体温外流,因此鲸鱼还需要摄取大量食物,以维持体温。

鲸鱼的前鳍、尾鳍、背鳍并无鲸脂的分布,当鲸鱼潜到阳光照射不到的深海,或是南、北极时,鲸鱼的鱼鳍难道不会冻到无法活动吗?对此,鲸鱼鳍上的动脉分为无数平行的小动脉,每条小动脉周围又被许多纵行的静脉血管包围,形成一个个血管束,利用动脉与静脉的紧密接触减少热能的散失,这点和企鹅脚不怕冷的道理是一样的。

这个特别的系统,主要控制鲸鳍末端有可能散失的热量,继而保持体温,但当鲸鱼因为活动而体热增加时,这个机制就会自行关闭,动脉血将一直保持着原有的温度到达鳍肢,并把过多的热量散发出去,中途就不再把一部分热量传递给静脉。

此外,鲸鱼还会通过血管的收缩有效维持体温。当鲸鱼潜入深海时,周围温度降低,鲸鱼体表的血管会收缩,将血液集中送往脑部、心脏、肝、肾等内脏器官,从而维持内部体温;相反,当水温上升时,体表的血管便会扩张,加速散热。

5.1.

下列关于鲸鱼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主要通过鲸脂保温

B.脂肪厚度高达50公分

C.属于温血哺乳动物

D.利用局部异温功能降低体温

5.2.

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鲸脂具有保持体温、储备能量的作用

B.海洋动物的脂肪厚度与海水温度成正比

C.有的温血动物通过聚集的方式维持体温

D.幼鲸通过吸食母体乳液获得鲸脂

5.3.

文中第6段划线部分“这个机制”指的是(  )。

A.低温环境下鲸鱼通过鳍部血管束保持鲸鳍末端温度

B.鲸鱼的活动量增加时会产生体热从而提高体温

C.鲸鱼鳍部动脉分为无数小动脉且血液流量丰富

D.鲸鱼利用鳍部动脉紧密包围静脉保持身体温度

5.4.

49.鲸鱼在进入深海水域时通常(  )。

A.开始大量消耗鲸脂

B.开启鲸鳍的血管束系统

C.体温与水温保持一致

D.减少活动量和捕食量

5.5.

根据本文,如果鲸鱼体表血管出现扩张,最可能是因为(  )。

A.鲸鱼内脏器官的血液量突然增加

B.鲸鱼的鲸脂超过体重一半

C.鲸鱼突然增加了其活动量

D.鲸鱼所处的环境温度较高

地方公务员考试
在线课程
国考专题
我要提问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