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区网站:
考试类别: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2018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22)

2018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22)

热门标签: 文章阅读
2018-06-11 09:05:01 字号: | | 推荐课程 必胜技巧
>>文章阅读。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本题共有五题,每道题提供四个选项,要求你从中选出最恰当的一项,你的选择必须与题干要求相符合。>

>>2013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加拿大女作家爱丽丝>.门罗。>

>爱丽丝>.门罗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温格姆镇。父亲酷爱写作,母亲身为教师。生活在这样的书香门第,少女时代的门罗就萌生了成为小说家的梦想。>

>>    19岁那年,门罗还在安大略大学攻读新闻学学士学位时,这位天赋异禀的姑娘就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短片小说《影子的维度》,从此她的创作热情便一发不可收,直到婚后数年,门罗为人妻、为人母之后,仍时时沉浸于自己的文学世界之中。人们很难想象,一位少妇如何以柔弱的身躯,在小说、孩子、书店和琐碎的家务事之间繁忙的周旋。>  

>每当门罗回忆起这段艰涩的时光,总忍不住叹息>“真是绝望的赛跑>”。万幸的是>“良马终遇伯乐>”,在加拿大广播公司文学节目制作人罗伯特>.韦佛的推荐下,门罗的作品终于有机会被更多读者关注。而立之年,门罗的文学事业逐渐走向辉煌。>1968年,她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快乐影子舞》获得加拿大文学界的最高荣誉>——总督奖。评委给她的评价是>“每每读到爱丽丝>.门罗的小说,便知生命中未曾想到之事>”。为了完成这部集子,门罗用了整整>20年。门罗将目光流连于平凡人的生活,她笔下的人物性格如同大海一样>——忧郁、冷漠、孤傲。无论是自叙还是他叙,叙述者总是形而上的、忧郁的,带着远离自己生活的讽刺态度,来描述人生的重大>“坍塌时刻>”。门罗擅长>“打岔>”,擅长用旁敲侧击的回旋笔法,为小说中的人物,也为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隙。>“有呼吸的空隙,这是门罗短篇小说里最优美的一手>”。>

>这种空隙不是逃避,也不是故弄玄虚。只有读过门罗的人生经历,便会体会空隙中流露的恻隐之情。在经历了少女、人妻、人母,走向老年的过程中,门罗已经纯熟于这种处变不惊的节奏,以贴近女性心理的笔触叙述生命的无常,以及由此而来的身心重负。>

1.1.有关门罗第一篇短篇小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由罗伯特.韦佛的介绍得以公开出版

B.为门罗赢得了加拿大文学界的最高荣誉

C.是在自己家乡读大学本科时写作和发表的

D.小说以预知生命中即将发生的事件而著名

1.2.文中“真是绝望的赛跑”是指()

A.经历了少女、人妻、人母阶段的重重磨难

B.20年含辛茹苦不停歇写完《快乐影子舞》

C.常常在生命无常的感觉中挣扎

D.在小说写作和家庭主妇事务之间争分夺秒

1.3.从文中.可以知道,爱丽丝.门罗出生于()

A.20世纪30年代

B.20世纪40年代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60年代

1.4.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是()

A.门罗的父亲酷爱写作,母亲从事教育工作

B.“伯乐”的推荐为门罗带来加拿大最高文学奖

C.门罗处变不惊的叙事节奏源于她的生活阅历

D.门罗擅长以旁观者的视角表现人生的变故

1.5.

根据文意,门罗小说中的“空隙”所流露的主要是()

A.超越现实的梦想

B.高深莫测的玄思

C.悲天悯人的情怀

D.虚怀若故的胸襟

阅读以下文字,完成各题。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内进行复制,释放后再侵入其他上皮细胞。受染的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局部有炎症反应,一般不发生病毒血症。两周后受感染区域的上皮细胞重新出现或修复。流感病毒偶尔可以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其病变特征为肺脏充血、水肿呈暗红色,气管与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潜伏期通常为一两天,短者仅数小时。

流感有不同的类型。单纯型流感属于最常见的一种,杀伤力不大;第二种是流感病毒性肺炎,少部分病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变沿上呼吸道向下【甲】累及肺实质,引起肺炎,很多患病者会在5~10日内发生呼吸与循环衰竭而死亡;第三种是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这种类型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及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可出现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征候,病死率高。1918~1919年发生的那次流感属于第二类,因而死亡人数极多。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而且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良好的复制能力。这也是它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流感流行除了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每次引起大流行都会发生变异而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外,与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对付流感病毒也有关。另一方面,每次流感流行都与人们轻视这种疾病和没有做好隔离有关。同时流感流行具有【乙】突袭的特点,颇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意味,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往往突然【丙】,迅速传播开,危及面广,因而容易造成较大伤害。

而患流感后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流感可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继发细菌感染,如咽喉炎、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毒感染破坏了呼吸道上皮细胞,损害了呼吸道的自然防卫功能,致使致病细菌乘虚而入,并在局部聚积,引起感染。很多人都是从流感开始,继发肺炎,最后导致死亡。

当然,患过流感和未患过流感的人产生的免疫力不同。一般而言,尽管流感病毒变异较大,但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似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2.1.

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3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A.漫延 隐蔽 爆发

B.蔓延 隐蔽 暴发

C.蔓延 隐秘 爆发

D.漫延 隐秘 暴发

2.2.

对第1段划线句子中“复制”一词的理解,最准确的是(  )。

A.流感病毒具有再生能力

B.流感病毒可以产生相同的病毒

C.流感病毒可以使纤毛柱状上皮生长

D.流感病毒可以感染更多的上皮细胞

2.3.

根据本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由病毒侵入呼吸道而引起的流感,两周内就可好转

B.胃肠型流感的致病病毒生命力很强,所以病死率高

C.因1918~1919年那次流感而死亡的人,多数死于肺炎

D.如果流感引起了并发症,则患者的死亡率极高

2.4.

在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导致流感流行原因的是(  )。

A.人的呼吸道上皮细胞极易被流感病毒感染

B.人们与流感病人接触时,隔离措施不强

C.目前在对付流感病毒方面,尚无有效的药物

D.流感发病之快令人猝不及防

2.5.

下列关于流感病毒变异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当患者出现了肺部充血等病状时,流感病毒已经发生变异

B.一旦流感病毒发生变异,就会产生更强的复制能力

C.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的病毒株引起的流感具有免疫力

D.每次引起流感大流行的病毒都是不同的

人们经常听到“信息”和“控制”这两个字眼,但往往说不清它们的确切含义。实际上,我们每时每刻都生活在“信息”和“控制”中。早晨起来洗脸,先往盆里放一点热水,用手试试是冷还是热,冷或热就是信息,再往盆里加入冷水或是热水,使水温达到合适温度为止,这就是控制。今天天气是冷是热,不知道。看看户外的温度计,它告诉我们天气冷热的信息,就可以控制一下穿衣服的多少,穿好衣服去上班,是迟是早,不知道,看看手表,它告诉我们时间信息,就可以控制一下我们骑车的快慢。在日常生活中,类似这样的有关信息和控制的例子,不是到处都有吗?

人们在生产活动中,更是到处用到信息和控制的基本道理。农民看到庄稼枯黄了,这是信息,赶快施肥浇水,这就是控制。炼钢工人观察钢水的颜色,得到钢水温度的信息,判断是否继续加氧或及时出炉来控制炼钢质量。总之,安排好生活生产离不开信息,也离不开控制。

人们积累了多年的生活生产经验,为了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很自然想到利用仪表和机器自动地获取信息,自动地进行控制,这样就产生了所谓自动化。

发展自动化技术的(  )问题是从信息源中获取信息,再将已得到的信息加以处理,然后是利用信息进行控制。概括说来,信息源可分为三个方面:自然信息源、社会信息源和知识信息源。自然信息源是指来自自然的信息,包括物理、化学、天体、地学、生物等方面的信息。过去谈自动化,只限于利用自然信息进行控制。近年来,更将自动化的应用渗透到企业管理以至家庭生活,于是出现了办公室自动化、家庭自动化这一类新事物。就将自动化技术从工厂扩大到了全社会,因而从社会中自动地提取信息就变得越来越重要了。例如,商情信息、出版信息等等,都是人们生活中所关心的事情。古今中外记录流传下来的知识,专家的经验,都含有丰富的信息,就构成了知识信息源。从知识信息源中,自动地检索到人们所需要的知识,往往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物资。所以说,重视知识是十分重要的。

3.1.

作者谈到“信息”含义时,先后说“冷或热就是信息”,“农民看到庄稼枯黄了,这就是信息”,其表达方式是(  )。

A.从本源上叙述

B.从概念上界定

C.从生活上举例

D.从理论上阐述

3.2.

文章第四段的( )处该补入的最合适的词语是?

A.主要

B.重大

C.首要

D.关键

3.3.

文章的开头说的是人们生活在“信息”和“控制”当中,接下来说人们到处用到“信息”和“控制”的基本道理,按这个思路,后面内容实际上说的是(  )。

A.人们在这个理论高度上,丰富信息论科学

B.人们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动化技术

C.人们在这个理论的指导下,充分利用信息源

D.人们掌握了这个理论,知识便更加受到重视

3.4.

“重视知识是十分重要的”,从本文看,这一结论的依据较充分,下列各项里有一项可排除,它是(  )。

A.从信息源中获取信息,再加以处理,并进行控制

B.信息从自然知识扩及社会知识,使其提取更重要

C.古今中外的知识和专家的经验都含有丰富的信息

D.由此检索所需知识,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和物资

3.5.

根据文章,下列信息属于知识信息的是(  )。

A.某大型演出的海报

B.冥王星被“踢”出大行星队伍

C.股评家对于某支新上市股票的预测

D.每天的路况信息

根据下文完成各题。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

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你眼前走过,虽只是惊鸿一瞥,但她淡淡的妆,更接近于本色和自然,好像春天早晨一股清新的风,给人留下一种纯净的感觉。

如果浓妆艳抹的话,除了这个女孩子表面的光辉外,就不会产生更多有韵味的遐想了。其实,“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就已经多少带有了一丝贬义。

淡比之浓,或许由于更接近天然,似春雨,润物无声,更容易让人接受。

苏东坡写西湖,有一句“浓妆淡抹总相宜”,但他这首诗所赞美的“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是更自然的西湖。虽然苏东坡时代的西湖,并不是现在这种样子,但真正欣赏西湖的游客,对那些大红大绿的,人工雕琢的,市廛云集的,车水马龙的浓丽景色,未必多么刚兴趣。识得西湖的人,都知道只有在那早春时节,在那细雨、碧水、微风、柳枝、桨声、船影、淡雾、山岚之中的西湖,才像一幅淡淡的水墨画。展现在眼前的西湖,才是最美的西湖。水墨画,就是深得淡之美的一种艺术。在中国画中,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毫无疑问是美。但是在一张玉版宣上,寥寥数笔便经营出一种意境,当然也是美。前者,所有景物统统呈现在眼前,一览无余;后者,是一种省略艺术,墨色有时淡得接近于无。可表面虽是无,并不等于观者眼中的无,作者心中的无,那大片大片的空白,其实是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没画出来的,要比画出来,更耐人思索。

西方的油画,多浓重,每一种色彩,都唯恐不突出地表现自己,而中国的水墨画则以淡见长,能省一笔绝不赘语,所谓“惜墨如金”者也。

一般来说,浓到好处,不易;不过,淡而韵味犹存,似乎更难。

咖啡是浓的,从色泽到给中枢神经的兴奋作用,以强烈为主调。有一种土耳其式的咖啡,煮在杯里,酽黑如漆苦香无比,只一口,能使饮者彻夜不眠,不觉东方之既白。茶则是淡的了,尤其新摘的龙井,就更淡了。一杯在手,嫩蕊舒展,上下浮沉,水色微碧,近乎透明,那种感官的怡悦,心胸的熨贴,腋下似有风生的惬意,也非笔墨所能形容。所以,咖啡和茶,是无法加以比较的。

但是,若我而言,宁可倾向于淡。强劲持久的兴奋,总是会产生负面效应。

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浓是一种生存方式,淡,也是一种生存方式。两者,因人而异,是不能简单地以是或非来判断的。我呢,觉得淡一点,于身心似乎更有裨益。 

因此,持浓烈人生观者,自然是积极主义了;但执恬淡生活观者,也不能说是消极主义。奋斗者可敬,进取者可钦,所向披靡者可佩,热烈拥抱生活者可亲;但是,从容而不急趋,自如而不窘迫,审慎而不狷躁,恬淡而不凡庸,也未始不是又一种的积极。 
尤其落到头上,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时,倒是宁可淡一点的好。 
物质的欲望,固然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大概是与生俱来的。清教徒当然也无必要,但欲望膨胀到无限大,或争名于朝,争利于市;或欲壑难填,无有穷期;或不甘寂寞,生怕冷落;或欺世盗名,招摇过市。得则大欣喜,大快活;不得则大懊丧,大失落。神经像淬火一般经受极热与极冷的考验,难免要濒临崩溃边缘,疲于奔命的劳累争斗,保不准最后落一个身心俱疲的结果,活得也实在是不轻松啊!其实,看得淡一点,可为而为之,不可为而不强为之,那么,得和失,成和败,就能够淡然处之,而免掉许多不必要的烦恼。 
淡之美,某种程度上接近于古人所说的禅,而那些禅偈中所展示的智慧,实际上是在追求这种淡之美的境界。 
禅,说到底,其实,就是一个淡字。 
人生在世,求淡之美,得禅趣,不亦乐乎?  

4.1.

“淡,是一种至美的境界”,对这种境界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接近于天然,富有韵味,耐人寻味

B.淡薄名利,对得失成败能淡然处之

C.无为而治,随遇而安

D.无欲无求,知足常乐

4.2.

苏东坡写西湖,曾今有一句“淡妆浓抹总相宜”,下列各项中符合本文作者对该句诗的看法的是(  )。

A.贬低,因为“浓妆”加上“艳抹”这四个字本身,就已经多少带有一丝贬义

B.认同,因为苏轼笔下“浓抹”的西湖是“水光潋滟晴方好”的自然景色,而不是上文所说的人的行为

C.不解,因为“浓妆”和“艳抹”不可能共存

D.淡然,因为每个人对美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

4.3.

文中划线处的“前者”指的是(  )。

A.中国画

B.西洋画

C.浓得化不开的工笔重彩画

D.寥寥数笔勾勒出的水墨画

4.4.

对文中划线处的“人生,其实也是这个道理”,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淡与浓不能简单以是非来判断,但淡于身心更有裨益,强劲持久的浓,可能会产生负面效应

B.淡与浓就如同咖啡与茶,无法加以比较的

C.浓到好处,不易,淡到韵味犹存,更难

D.“得”不要大欣喜,大快活,“不得”不要大懊丧,大失落

4.5.

下列各项中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作画最重要的就是留白,空白的地方越多,就代表境界越高

B.作者承认,物质的欲望,是人的本能,占有和谋取,追求和获得,是与生俱来的,因而积极主义者自然会持浓烈的人生哲学

C.中国水墨画与西方油画的对比,突出“淡”,是要追求清新纯净

D.“一旦要给自己画一张什么图画”,指的是勾画自我人生追求的蓝图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题。

那是一个初春的下午,乍暖还寒最难将息的时候。一个瘦瘦的男子走进来。他华贵的变色镜由于屋内昏暗的光线逐渐变得清澈透明,更显出脸色的苍白。

他张了张嘴,没有出声。像一个剜去了肉的河蚌,干燥地敞着唇。

 院长回答说:“没有,还没有。”

他每天都在这个时候走进来,问同样的话。院长都有同样的答案使他转身出去。相似的过程使院长先不好意思,抢先说。

 “可是,到底还要多长时间?”小伙子问。好像空气中有一条鞭子抽了他的脸,脸稀薄地红了。

 “不知道。你明白这不是天气预报。就是天气预报也常常搞错,在预报晴天的时候下雨。”院长鸟瞰着这个已不算年轻的年轻人。成天接触的都是垂垂老矣之人,院长觉得自己足有几百岁了。她比所有的人都要老,比那些将要死去的人老,比他们的子女更要老上几辈。

 “但是你们应该知道,没有人比你们更有经验的了。”年轻人固执地说。他平日没有说过这么多的话。院长知道这种人一旦开始说了,他就会问个水落石出。

 “是的。我们是比一般的医院有些经验,但它毕竟不是定律。生孩子是有规律的,比如月份减三加七,但死没有。你母亲的各项生命指征都正常。就是说,她虽然是架旧马车了,可还在缓缓地运行。等着吧。有些时候我们所做的唯一事情,就是等待。”院长很体谅面前的年轻人。当家属把他们的亲人送到临终关怀医院来以后,院长就觉得同他们有一种亲属关系。

“等到什么时候?”小伙子急切地问。

“等她的精神突然好起来,眼睛会像涂了油似的发亮,说话充满感情。假如你的母亲是个文化人,还会有诗意。她会突然说她想吃某种东西,嗅觉突出的好,会听见很遥远的声音……到这种时候,就快了。依我们无数次的经验,从那时候起,大约还有一天的时间。”院长谆谆告诫。

“那就是……”小伙子思索。

“是的,那就是回光返照。”

“可是我刚看了,她昏昏沉沉的,好像完全失去了知觉。我叫她,摇她,她什么表情也没有,只把睫毛闪了一下。”小伙子失望地说。

 “那是她在同你打招呼。别埋怨她,她只有这么多的劲,全使出来,只能动一动睫毛。你记住我的话,将来你老的时候,就知道这是什么滋味了。提眼皮的那块股肉,距大脑最近又最轻巧。它是人类随意活动最后的屏障。”院长解释。

 “院长,不要同我说我老了以后的事情,我不愿意听这个。我会老,我们每个人都会老。在老到来之前,让我们抓紧时机干点事。既然我们都会摊上那个结局,没有必要说来说去。我们的道德总是太注意结局而忽视过程。我还没有向您介绍过我自己……”年轻人激动起来。

“我认识你,你不是21床的儿子吗?”院长道。

“我是博士。在英语里博士和医生是一个词,可我不是医生是博士,是我的母亲把我培养成博士的。我马上要到德国去学习,这也是我母亲清醒时非常引以为豪的一件事。这是我的护照、签证,喏,还有一星期以后飞往法兰克福的机票……”小伙子把一大摊东西铺在桌面上,棕色的护照像一大块巧克力饼,斜插其中。

院长不由自主地向后躲闪了半步。东西太杂乱,要是碰掉一星半点,说不清。

5.1.

文章记述的对话发生的地点是( )。

A.综合性医院

B.儿童医院

C.康复医院

D.临终关怀医院

5.2.

男子向院长询问的是( )。

A.他母亲什么时候去世

B.他母亲的精神状况

C.他母亲的生活情况

D.他母亲的经济状况

5.3.

男子迫切地希望( )。

A.医院治好他母亲

B.他母亲在他出国之前去世

C.带他母亲回家

D.带他母亲出国

5.4.

男子的母亲( )。

A.神志不清

B.精神好起来了

C.回光返照

D.毫无知觉

5.5.

文中“不算年轻的年轻人”意指( )。

A.这个人显老,其实很年轻

B.这个人显年轻,其实不年轻

C.这个人其实不年轻,院长觉得自己老,所以认为他年轻

D.这个人其实很年轻,院长觉得自己老,所以认为他也不年轻


转载请注明文章出处,公考资讯网

相关阅读:

  • ·2018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122)
  • ·2018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122)
  • ·2018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逻辑填空(122)
  • ·2018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语句表达(122)
  • ·2018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资料分析(121)
  • 推荐课程 必胜技巧
    地方公务员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