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资料分析(612)
>2007>年农产品价格增长最快的是( )月。
A.10
B.9
C.8
D.7
城市综合竞争力十年间(2002年-2011年)的区域变化(单位:个)
城市综合竞争力十年间(2002年—2011年)不同规模城市数量变化(单位:个)
与2002年相比,2011年西北地区进入城市综合竞争力前100名的城市增加了( )个。
A.1
B.2
C.3
D.4
与2002年相比,2011年( )地区的城市综合竞争力前200名的城市数量下降最为显著。
A.环渤海
B.东南
C.中部
D.西南
2011年,城市综合竞争力前50名中的特大型城市,至少有( )个位于东南地区。
A.11
B.13
C.18
D.无法判断
十年间,与其他规模的城市相比,( )在各个排名档次内的城市数量变化幅度最小。
A.特大型城市
B.大型城市
C.中等城市
D.小城市
根据资料,以下有关2011年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的描述无法判断的是( )。
A.排名第101—200名的城市主要为大城市和中等城市
B.排名第101—200名的城市有1/3以上集中在中部地区
C.与十年前相比,西南和东南地区均有城市跌出城市综合竞争力前50名
D.排名前200名的城市中,近1/4数量的城市属于中部地区的大城市和中等城市
根据以下资料,回答下列试题。
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140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数从2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乡村就业人数从48121万人减少到40506万人,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镇吸收就业的能力不断增强。2011年,农民工总量达到25278万人。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僧,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超过1979年至2011年7.4%的年均增速,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2010年、2011年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两年快于城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所缩小。
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2.7平方米,比2002年增加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6.2平方米,增加9.7平方米,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大幅增长。2011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庭汽车18.6辆,比2002年度增长20.1倍;拥有移动电话205.3部,增长2.3倍;拥有家庭电脑81.9台,增长3.0倍,农村居民家庭平均每户拥有电冰箱61.5台,比2002年度增长3.1倍;空调机22.6台,增长8.9倍;拥有移动电话179.7部,增长12.1倍。2011年,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94.90/百人,比23002年提高1.8倍。
2011年末,全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城镇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28391万人、47343万人、14317万人、17696万人、13892万人。2011年底,2277万城市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5306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分别比2002年增加212万人和4898万人。以低收入标准测算,农村贫困人口从2002年末的8645万人下降到2010年末的2688万人。2011年,中央决定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033元(2010年不变价)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92%,按照新标准,年末扶贫对象为12238万人。
从2002年到2011年,城镇就业人数占我国城乡就业人数的比重增加了( )个百分点。
A.14.1
B.14.7
C.16.1
D.12.7
从2002年到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量比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量多( )元。
A.9535.5
B.5297.5
C.8240.6
D.11528.9
2002年,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是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的( )倍。
A.1.1
B.1.2
C.1.3
D.1.4
如果2011年底我国城外镇居民为1.8亿户,那么2002年底我国城镇居民拥有轿车( )万辆。
A.159
B.167
C.195
D.204
根据以上资料,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A.2011年,农民工总量所占我国城乡就业人数的比重超过30%
B.200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比农村居民小
C.2002年,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的农村居民超过城市居民的四分之一
D.从2002年到2010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将近六千万人
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实有企业1366.6万户,比上年年底增长9.06%,实有注册资本82.54万亿元,比上年年底增长14.24%。内资企业实有1322.54万户,比上年年底增长9.44%,实有注册资本70.71万亿元,比上年年底增长15.25%。其中私营企业1085.72万户,增长12.20%,注册资本31.1万亿元,增长20.59%。外商投资企业44.06万户,下降1.32%,注册资本11.83万亿元,增长8.52%。
个体工商户实有4059.27万户,比上年年底增长8.06%,资金数额1.98万亿,元,增长22.19%。
农民专业合作社实有68.9万户,比上年年底增长32.07%,出资总额1.1万亿元,增长52.07%。
A.5.31
B.9.37
C.10.29
D.11.75
A.内资企业
B.私营企业
C.外商投资企业
D.农民专业合作社
A.增加2.2个百分点
B.增加0.2个百分点
C.下降2.2个百分点
D.下降0.2个百分点
A.2009
B.2010
C.2011
D.2012
A.与2011年年底相比,2012年年底平均每家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是增加的
B.2012年,全国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数量约有302.8万户
C.2009—2012年;全国企业实有总数增长最快的一年是2011年
D.2012年年底,平均每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额同比增加了15%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面的题目。
据一份研究报告测算,1997年我国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4772.4亿元,其中公有制经济实现56676.2亿元,非公有制经济实现18096.2亿元,分别占整个国民经济的75.8%和24.2%。在公有制经济中,国有经济实现31295.6亿元,集体经济实现25380.6亿元,分别占国民经济的41.9%和33.9%。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517.1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8.7%,其中国有成分4860.2亿元,集体成分1656.9亿元,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5%和2.2%;混合经济中的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额比1996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分别增加了1.5个百分点和0.2个百分点。测算资料表明,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58.1%,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0.9%上升到1997年的24.2%,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A.国有经济
B.集体经济
C.非公有制经济
D.不能确定
A.4856亿元
B.5765亿元
C.6104亿元
D.6408亿元
A.我国所有制结构经过调整逐步趋于完善,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
B.公有制经济比非公有制经济增长得快
C.非国有经济比国有经济增长得慢
D.混合所有制经济增长最慢
A. 只有第Ⅰ项
B.只有第Ⅱ项
C.Ⅰ项和Ⅲ项
D.全部三项
如果下面的圆图代表1997年的国内生产总值,圆圈中阴影所占比重最接近非公有制经济的比例的是( )。
A.如图所示
B.如图所示
C.如图所示
D.如图所示
1.答案:
解析:
由表直接查找可确定为8月最高,为115.7。
所以正确答案为C。
2.1.答案:
解析:
观察第一个表格中西北地区的数据,前100名的城市2011年有3+5=8个,2002年有2+4=6个,因此与2002年相比,2011年增加了2个城市。故正确答案为B。
2.2.答案:
解析:
观察第一个表格中最后2行数据,中部地区相差最大,为57-48=9个。故正确答案为C。
2.3.答案:
解析:
第二个表格中,2011年综合竞争力排在前50名的特大型城市有37个,若其他地区位列前50名的城市均为特大型城市,则位于东南地区的特大型城市最少,所以东南地区的特大型城市至少有37-(8+5+6+2+3)=13个。故正确答案为B。
2.4.答案:
解析:
观察第二个表格,四个排名档次中,特大型城市的数量变化幅度最小,分别为0、1、0、1。故正确答案为A。
2.5.答案:
解析:
观察第二个表格,在第101—200名的数据中,2011年四种规模城市的数量分别为特大型城市6+2=8个,大城市24+17=41个,中等城市17+25=42个,小城市3+6=9个,其中主要是大城市和中等城市,A说法正确;
根据第二个表格,2011年排名第101—200名的城市共有8+41+42+9=100个;第一个表格中,中部地区排名第101—200名的城市数量为17+18=35个,比重为35%,高于1/3,B说法正确;
比较第一个表格中西南和东南地区的前50名城市数量,2011年均比2002年减少2个,说明有城市跌出综合竞争力的前50名,C说法正确;
两个表格没有说明中部地区的大城市和中等城市的数量,所以无法判断其在前200名中所占的比例,D说法无法判断。
故正确答案为D。
3.1.答案:
解析:
2011年末,我国城乡就业人数达到76420万人,比2002年增加3140万人;城镇就业人数从25159万人增加到35914万人,则可得35914÷76420-25159÷(76420-3140)≈35÷75-26÷75≈12%,显然D最接近。故正确答案为D。
3.2.答案:
解析:
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则可得(21810-6977)×1.8÷(1+1.8)=14833×9/14=9000+833×9/14,显然高于9000且小于10000。故正确答案为A。
3.3.答案:
解析:
2011年,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6.3%和40.4%,分别比2002年降低了1.4和5.8个百分点。则可得(40.4+5.8)÷(36.3+1.4)=46.2÷37.7=1+8.5÷37.7>1.2,且很接近。故正确答案为B。
3.4.答案:
解析:
2011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庭汽车18.6辆,比2002年度增长20.1倍。则可得18.6÷(1+20.1)÷100×18000≈18.6×180÷21=186×6÷7≈160(万户),A最接近。故正确答案为A。
3.5.答案:
解析:
2011年城乡就业人数为76420万人,农民工数量25278万人,25278÷76420>25÷80=32%,A说法正确;
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为32.7-8.7=24平方米,农村为36.2-9.7=26.5,高于城镇,B说法正确;
2002年最低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数为2277-212=2065万人,农村为5306-4898=408万人,408÷2065<408÷2040=20%,显然低于四分之一,C说法错误;
有文字最后一段可知,2002年到2011年,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8645-2688<6000(万人),且很接近,D说法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4.1.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增长量的计算。截至2012年年底,全国实有企业注册资本同比增加了 (万亿元),与C项最为接近。 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4.2.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平均数的比较。四类企业中平均每户企业注册资本分别为70.71/1322.54, 31.1/1085.72, 11.83/44.06, 1.1/68.9, 明显是11.83/44.06最大。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4.3.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比重差值计算。私营企业数量增长率大于全国实有企业总数长率,故其所占比重应是增加的,排除C、D两项。 比重的差值为,多于1个百分点,由此排除B选项。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4.4.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增长量大小的比较。四年中,只有2011年和2012年全国个体工商户数量增加超过了300万户,分别为303.58万户和302.8万户。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4.5.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综合分析。A项,外商投资企业的总数是减少的,但注册资本增加了,则平均每家外商投资企业的注册资本时增加的,A项说法正确。
B项,材料中只给出了每年年底的个体工商户数量,但没有说增加的都是新注册的,B项无法推出。
C项,2009—2012年,只有2011年的增长率是大于10%的,即增长最快的是2011年,C项说法正确。
D项,2012年年底,平均每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额同比增加了,D项说法正确。
5.1.答案:
解析:
由资料,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0.9%上升到1997年的24.2%,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非公有制经济在各种经济成分中增长最快。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5.2.答案:
解析:
根据资料,1997年,在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6517.1亿元,比1996年增加了1.7个百分点。由此可知,1996年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增加值比1997年的6517.1稍小,但也小得很少,应该在6400左右,结合选项,可知D正确。因此,本题答案为D选项。
5.3.答案:
解析:
由资料可知,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长期处于绝对优势的状况发生了明显变化,非国有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所有制结构经过调整逐步趋于完善,出现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局面,所以A正确。
由资料,非公有制经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已由1978年的0.9%上升到1997年的24.2%,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B、C、D错误。
因此,本题答案为A选项。
5.4.答案:
解析:
由资料,公有制经济实现的国民生产总值中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公有成分实现的增加值。所以Ⅰ正确。
组成总体的各部分的比重不可能同时增加或减少,所以Ⅱ错误。
由资料,非公有制经济比重不断上升,并且成为保证整个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些表明,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Ⅲ正确。
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5.5.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将数字信息转化为图形信息的能力。资料的最后一句话指出1997年非公有制经济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4.2%。不到1/4,排除B、C。而D图约为1/5,故选择A。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