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务员考试网
地区网站:
考试类别: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 > 行测辅导 > 言语 > 202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

202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

热门标签: 文章阅读
2021-03-27 09:26:19 字号: | |

玫瑰在植物分类上属于蔷薇科蔷薇属,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在此期间,人们通过广泛杂交,培育出数量庞大的品种群。如今,世界各地(主要是北半球地区)生长着200多个种类的玫瑰。植物学家和园艺家一般将玫瑰分成两大类,即野生玫瑰和园林玫瑰。

野生玫瑰的自然分布区域位于北纬20。至70。之间。热带地区没有蔷薇属,在南半球也没有本地产玫瑰。因此该属所覆盖的地区涉及整个欧洲、北美洲及亚洲,但北部的北极地区、南部的热带地区及亚洲内陆几个干燥地区除外。野生玫瑰在理论上应主要集中在西亚中部和南部的山区,但在大西洋沿岸的北美洲也发现了大量种类。在非洲,只有在最西北部以及埃塞俄比亚才会长有野生玫瑰。

与野生玫瑰不同,园林玫瑰是由人而不是大自然培育的,它们是人工控制培育的结果,分成各种品种,还有着品种名称(一个品种就是具有某些显著特点的一种栽培植物,这些特点在该种植物广泛繁殖后仍然保留)。为了更容易从整体上把握,大量的玫瑰品种可分为不同的群,或者分为“古典园林玫瑰”和“现代园林玫瑰”。

几乎所有园林玫瑰的祖先都来自亚洲,它们大多是被西方世界鼎鼎大名的植物猎人、博物学家欧内斯特·威尔逊带到欧洲的,他曾在1906年和1919年间到中国、日本和朝鲜旅游,并向欧洲引进很多宝贵的植物。这些品种通过杂交繁殖,生成今天五彩缤纷的玫瑰。没有它们,就不会有一季多次开花的玫瑰,不会有黄色和深红色的玫瑰,也不会有攀援玫瑰。

首批玫瑰育种专家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法国人,他们在巴黎郊外的实验得到拿破仑的皇后约瑟芬的大力支持。早期的品种通过扦插法、压条法、硬木切割法,偶尔还通过芽嫁接法进行繁殖。l 9世纪初,一位法国玫瑰育种家通过人工授粉创造出第一批新品种。一般认为,如果一种玫瑰所属的品种在1867年以前已经存在,它就是“古典玫瑰”,“现代玫瑰”一词也是从1867年才开始使用的,当时正值第一批杂种茶香玫瑰引进欧洲。一般而言,现代玫瑰的市场生命期限都不是很长,尽管许多古典玫瑰品种都已有150年以上的寿命。今天,市场上的大多数玫瑰品种只有5年多的寿命,之后人们就会用更新一些、经过改良的品种加以取代。

1.1.

关于野生玫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亚洲为主要原产地

B.抗干旱能力优于园林玫瑰

C.在热带地区没有分布

D.一个季节中可以多次开花

1.2.

关于园林玫瑰,下列说法与原文相符的是(  )。

A.已有上千年的栽培历史

B.几乎都是亚洲野生玫瑰的后代

C.主要分布在北纬20°至70°之间

D.广泛繁殖后品种特点容易产生变异

1.3.

文中提到法国人在玫瑰栽培方面的贡献是(  )。

A.将亚洲品种引入欧洲

B.最早采用硬木切割法育种

C.培育出第一批杂种茶香玫瑰

D.用人工授粉创造第一批新品种

1.4.

无法从最后一段中找到的信息是(  )。

A.杂种茶香玫瑰的来源

B.确定“古典玫瑰”的依据

C.早期玫瑰育种中采用的方法

D.现代玫瑰迅速更新换代的原因

1.5.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玫瑰的(  )。

A.分布

B.品种

C.繁殖技法

D.传播过程

在航天技术日益发展的21世纪,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制造真正的灵丹妙药以攻克威胁地球人的不治之症,不是无稽之谈。目前激素、酶、抗体类特效药制剂都是通过选用哺乳动物细胞进行培养制取的,而在体外培养大量活细胞难度非常大。要使大量的细胞脱离原体后仍有生命功能,必须使它们依附他物,而且细胞之间互不干扰。没有可依附的物体表面,这些细胞不能存活,便谈不到制取有价值的生物制剂。生物学家通常让“培养细胞”分散依附在直径小于百万分之一英寸的特制塑料小球表面,将小球置于有培养介质液的罐中,使之吸收介质中的营养并进行新陈代谢。但是,在地球重力作用下,小球往往会沉降,依附在球面上的细胞也会“叠罗汉”,下层的细胞在成为饿殍的过程中产生着毒素,上层的细胞则因兼容并蓄而前景堪忧。

如果在太空中,上述情况便会发生逆转。失重,会使“培养细胞”保持旺盛的活力。失重环境最利于生物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生物学家和医药学家最感兴趣的电泳技术的作用在未来的太空制药厂里可以得到尽如人意的发挥。电泳技术是将质量和电荷比值不同的粒子在电场中分离的一种方法。利用这种方法既可分离不同组分的混合物,又能分离细胞和蛋白质,甚至从“衰老”的细胞群中会离出“年轻”的细胞。在地面上,所有粒子都会同时受到电场力和重力的作用,电泳操作难度极大。当电力使培养细胞或培养介质受热时,对流和沉淀现象将并发(往往以一种现象为主,如重力大于电场力,沉淀就将起主要作用)。对流或沉淀都会使已经分离的组分重新混合。克服此弊,需要创造失重环境。在“阿波罗-联盟”号飞船实验室中进行的电泳分离试验非常成功,从大约5%的肾细胞中分离出尿激素,其分离效率是地面上的6~10倍,而且质量极好。这种在地面上难以提取的尿激素是溶解血栓或凝血的特效药。航天飞机投入使用后,在机内空间实验室中多次进行了电泳试验,成功的从血浆中分离出激素、酶和蛋白质。太空生物制品专家K·威斯指出,在太空实验室利用电泳技术生产血浆蛋白的效率要比地球上高700倍。

发展太空制药业或生物制品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疫苗制品的生产,人体细胞和白蛋白的提纯与制造,血红细胞生成素的配置……都可能成为高科技、高盈利生产项目。有人估计,仅疫苗一项,每年的经济收益将超过15亿美元。更重要的是,地球上数以百万计的“绝症”患者也会因太空的灵丹妙药而起死回生。

2.1.

对画线文字的有关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球重力作用破坏了“依附在球面上的细胞”的分散排布,使之出现叠压现象

B.居于上层的“培养细胞”,在得到营养的同时也吸纳了毒气,存活能力下降

C.在培养介质罐中,被压在下层的“培养细胞”死亡后,尸体腐烂不断释放毒气

D.地球重力使“培养细胞”的代谢物沉降在介质罐底部,细胞存活环境随之恶化

2.2.

对“电泳技术的作用”,述说正确的一项是(  )。

A.电泳是在太空环境中分离与提纯生物物质的物理方法

B.电泳可以有效分离不同组分混合物中的细胞和蛋白质

C.在失重情况下,将质量和电荷按不同的比值进行分离

D.可以在电场中将质量和电荷不同比值的粒子进行分离

2.3.

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利用电泳技术制取的生物制品,可将病灶从患者的机体中剥离出来

B.在太空实验室,附着“培养细胞”的小球,能悬浮于介质营养液中

C.克服了地球重力,培养介质的对流现象与沉淀现象便不会同时发生

D.培养介质受热时,如果电场力增加则沉淀现象消失,对流现象显现

2.4.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在地球上无法进行哺乳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而在太空中能够顺利完成

B.利用太空的特殊环境提取生物制品的科学实验取得进展,研发前景看好

C.在太空实验室利用电泳技术提取生物激素、蛋白质等,效率高、质量好

D.发展太空制药与生物制品业将会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2.5.

文章最后一自然段的中心意思是(  )。

A.地球上很多“绝症”患者会因灵丹妙药而起死回生

B.疫苗制品的生产,将会使经济收益大大提高

C.发展太空制药业或生物制品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D.很多太空制药业或生物制品将成为高科技,高盈利生产项目

 关于“起床”,有人总结了一些有趣的心理学研究。在被叫醒的那一刻,我们的大脑需要完成一系列复杂的转换:环境安全检查→潜意识切换→神经系统启动→让四肢苏醒。这个过程被称为“切换启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当潜意识接收到“醒来”的指令后,它会先检查一下周遭的环境是否安全,如果安全感很充足,潜意识就满意地准备下班了。于是,意识会接替潜意识逐渐控制大脑,切断梦境。然后,所有休息中的神经系统开始启动。当你的大脑逐渐清醒,它会下命令给四肢:伸展、坐起、揉眼睛、掀被子、下地。这整个过程,需要有足够的时间与安全的环境来启动大脑。

我们很多人,担心叫不醒别人,常会用“锲而不舍”的大噪音来叫别人起床。比如一直对着对方喊“起床了,起床了……”直到他坐起下地才罢休;或者一直摇晃对方的身体,摇到对方起来为止。很不幸,这都属于“杀伤性叫醒”,即用惊醒的方式切断启动过程,让人立即恢复意识。这种粗暴的方式会带给人极糟的影响。

睡眠是由潜意识负责的,睡着时它非常活跃,会接收大量的外界信号,并保留下来,制作成梦境,如果在此时被“粗暴”地惊醒,潜意识就会戛然而止,它还没来得及叫意识来接班,就仓皇逃离,这个时候“惊吓”的记忆和感受,会很容易在潜意识中沉淀下去,形成深层的惊悚,导致神经系统的紊乱。小则令人起床后迷迷糊糊,把鞋油当牙膏;大则一天浑浑噩噩,头脑不清。长期以来都被“杀伤性叫醒”,会带来一系列神经或心理的问题,比如被坏情绪控制、冲动易怒、心境低落、反应迟缓、注意力涣散等等。

再有,人在睡眠时,对环境的安全感要求非常高,“杀伤性的叫醒”往往会剥夺这种安全感。潜意识在检查环境时,觉得不安全,于是人在极度不安、恐慌、焦虑的环境中醒来,就会出现一些防御行为,比如攻击叫醒人,冷漠麻木,或者情绪崩溃等。

如果希望你的亲朋好友安全地醒来,一定要避免使用“杀伤性叫醒”。叫醒人最好的方式就是温柔与耐心,让一个人感到足够的安全。你可以用一些舒缓的乐曲叫人醒来。如果有一些特殊环境音,比如清脆的几声鸟叫、小溪潺潺声等也不错。

3.1.

下列选项中,不一定属于“切换启动过程”的是(  )。

A.潜意识切换

B.开始接受外界信号

C.进行环境安全检查

D.启动神经系统

3.2.

关于“杀伤性叫醒”,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是持续地叫人起床

B.是破坏潜意识的叫醒方式

C.用惊醒让人立即恢复意识

D.是影响人的正常睡眠的叫醒方式

3.3.

关于人的睡眠,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睡眠时人的梦境由潜意识来形成

B.人在睡眠时应减少接收外界信号

C.睡着时人的神经系统依然很活跃

D.睡眠由意识和潜意识来共同管理

3.4.

“杀伤性叫醒”可能会使人因失去安全感而(  )。

A.冲动易怒

B.情绪崩溃

C.反应迟缓

D.心境低落

3.5.

最适合做本文标题的是(  )。

A.潜意识和意识

B.睡眠中的心理学效应

C.起床时大脑工作原理

D.不能小看的“杀伤性叫醒”

信息文化的直接后果是把全球结成一个紧密的信息整体,无论身处何地,一旦被纳入由电脑、电视、卫星、电话、电传组成的现代化信息网络,就可以与整个世界同时存在。同时知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的种种变化。某种局部的社会变迁,通过全球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可以及时准确无误地传播到全球范围,从而产生全球性影响,使全球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大大增强。另一方面,信息一体化暴露了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强化了不同社会之间的频繁接触,从而使人们很快意识到各自的处境和差距,有利于互相交流,协调发展,取长补短,加速前进,追赶代表全球先进水平的发展浪潮。

正如不同的土壤中可以开出不同的花朵一样,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浓厚的乡土意识是口头传播时代的产物。人们只能与本乡土的小群体频繁接触。从而产生一种乡土依恋心理。强烈的民族意识是文字传播时代的产物。不同乡土的人群依靠共同的文字认同,共同的文字支撑着共同的文化。只有进入电讯时代,各民族之间的普遍的文化认同才能发生。面对卫星电视和电子计算机,人们接受的是全方位传递的文化,人们必须依靠异种文化为背景,才能更好地理解、发展自己的文化。人们越来越超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从全球协调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问题,从而形成了普遍的全球意识。

4.1.

对“信息一体化”两方面的作用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把全球结成一个信息整体,并暴露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促进交流和发展

B.使局部的社会变迁发生全球性影响,增强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并暴露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促进交流和发展

C.把全球结成一个信息整体,使人们了解世界发生的种种变化,从而追赶代表全球先进水平的发展浪潮

D.使本地区的社会变迁发生全球化影响,同时又意识到自己的处境和差距,从而取长补短,加速前进

4.2.

对第1段出现的概念,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信息文化”指电脑、电视、卫星、电话、电传等信息手段

B.“信息网络”指全球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以及不同社会的频繁接触

C.“信息一体化”指用现代化手段把全球各个区域结成一个信息整体

D.“不同社会”指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或地区

4.3.

对信息文化间接后果的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

B.信息文化使人们接受全方位的文化传播

C.信息文化使人们的意识越来越超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

D.信息文化使人们形成普遍的全球意识

4.4.

对“正如不同的土壤可以开出不同的花朵一样”所比喻的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浓厚的乡土意识是口头传播时代的产物

B.强烈的民族意识是文字传播时代的产物

C.群体意识是信息文化崛起的产物

D.普遍的全球意识是电讯时代的产物

公文,以其规范的体式、法定的效力,以其体现意志的团体性和所产生作用的强制性,对写作语言的使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公文写作的过程中,人们往往从公文语言的逻辑性、严密性、准确性上考虑,一般注意区分其与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学语言的区别。但常常却容易疏忽模糊语言的运用,或者即便使用了,也是在一种潜意识中使用,而没有真正理解什么是模糊语言。让我们试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从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两个相对应上来看模糊语言的实质。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它的最大特点在于客观事物的模糊和语言本身在内涵、外延上模糊的相对应,形成了表述事物的准确性。比如:“全国人民奋勇前进”、“全军上下努力完成”等,其中修饰“前进”的“奋勇”和修饰“完成”的“努力”,其本身在客体上就是模糊性。

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全国人民用多快的速度前进,全军上下用多大的力去完成,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问题在于语言上的精确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同时有的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满足某一种特殊需要在表述上要模糊,这同样是模糊的相对应,只是客体变成了实际需要。比如:“领导一再强调了这个问题,还是没有引起一些人的足够重视。”其中修饰“强调”的“一再”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而这里强调的频率是完全可以精确化的,三次、五次、甚至一百次、一万次,然而表述的目的并不是简单地反映“强调”的频率,而是要反映“强调”的重要性。这样,“一再”就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

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其主要的特点是没有形成两种模糊的相对应。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比如:“队伍于某日凌晨三点以后在张家口以南集结。”“人到的差不多了,开会吧!”这里的“凌晨三点以后…张家口以南”和“差不多”都是极其模糊的时间、范围概念,而在这里却是所需要的一个确定的时间和范围概念。这就是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再比如:“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其中,“10年前”其本身在客体上是模糊的东西,而在表述过程中的“某一天”却把它精确化,这是客体上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无论是哪一种对应,都是反映客观事物模糊而容易产生歧义的语言模糊现象。这种模糊现象在公文写作过程中是绝对要避免的。

综上所述,模糊语言和语言模糊本质的区别在于是否形成了两种对应,即客观上的模糊、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客体上的精确、实际表述需要的(  )和表述过程中语言概念的(  )相对应。否则,便是语言模糊。

5.1.

关于公文“模糊语言”的实质,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中那些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不确定性的语言概念

B.模糊语言是指客观事物模糊与语言内涵外延模糊相对应,从而表述事物的准确性

C.模糊语言是指从表象上看是精确的,但实际上是模糊的,即语言上的精确而所对应的客体是模糊的

D.模糊语言是指表述上的模糊,实际上比其他任何确指的频率在表达效果上都更加有力

5.2.

下列对“语言模糊”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言模糊”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

B.“语言模糊”是指客观事物和表达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

C.“语言模糊”是指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性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相对应

D.“语言模糊”是指某些事物在客体上并不模糊,而为了特殊需要在表述上模糊

5.3.

最末一段括号处的四个词语,按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A.模糊 模糊 精确 精确

B.精确 精确 模糊 模糊

C.模糊 精确 模糊 精确

D.精确 模糊 精确 模糊

5.4.

下列各句中,属于语言模糊的一项是(  )。

A.近年来,中国指挥家汤沐海在欧洲一些很有影响的音乐节上频繁演出

B.海水深度在200米的大陆架,蕴藏的石油有2500亿吨,占地球已知总储量的三分之一

C.我国将于5月12日到6月10日由本土向太平洋以南纬7度零分、东经171度33分为中心,半径70海里圆形海域内的公海上发射运载火箭

D.过去十年中,日本对外投资大幅转向东亚,投资中日元贷款比重加大,在日元长期升值的背景下,这会加重偿债负担。

答案与解析

1.1.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文章第二段第2句开头说“热带地区没有蔷薇属”,第一段第1句开头又说“玫瑰在植物分类上属于蔷薇科蔷薇属”,而野生玫瑰又是玫瑰的一种,综合以上可知,野生玫瑰在热带地区没有分布。C项表述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C。

1.2.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由文章第四段最后两句“这些品种通过杂交繁殖,生成今天五彩缤纷的玫瑰。没有它们,就不会有一季多次开花的玫瑰,不会有黄色和深红色的玫瑰,也不会有攀援的玫瑰”可知,广泛繁殖后,其特点发生了变化,D项表述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D。

1.3.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由文章最后一段第3句“一位法国玫瑰育种家通过人工授粉创造出第一批新品种”可知,D项表述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1.4.答案:

解析:

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文章最后一段只提到了“当时正值第一批杂种茶香玫瑰引进欧洲”,而并未提及杂种茶香玫瑰从何而来,故A项表述无法找到,故正确答案为A。

1.5.答案:

解析:

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文章首段从总体上介绍了玫瑰,并且说到了玫瑰的品种;第二、三、四自然段对玫瑰的品种分别进行了详细的介绍;第五自然段介绍了法国人对玫瑰繁殖和新品种产生的贡献。综上所述,对本文概括最全面的应为玫瑰的品种。故正确答案为B。

2.1.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语句理解。

定位画线文字。C项表述错误,由“下层的细胞在成为饿殍的过程中产生着毒素”可知,是在下层细胞在成为饿殍的过程中产生毒素,毒素并非尸体腐烂产生。A、B、D项均可由画线文字推出。

故正确答案为C。

2.2.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由“电泳技术是将质量和电荷比值不同的粒子在电场中分离的一种方法”,可知D项正确。

A项“太空环境的限定错误,在地面上也能电泳操作。材料原句是“可分离不同组分的混合物,又能分离细胞和蛋白质”,B项整合谬误。C项表述错误,分离的应是“不同比值的粒子”。

故正确答案为D。

2.3.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由“在地球重力作用下,小球往往会沉降”和“如果在太空中,上述情况便会发生逆转”可推出,在太空实验室的小球能悬浮于介质营养液中,故B项正确。

电泳的分离作用是对于粒子而言的,推不出剥离病毒的功能,故A项错误。C项“不会同时发生”,意味着有对流或沉淀现象发生。由材料可知,失重情况下将不发生对流或沉淀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提到“重力大于电场力,沉淀就将起主要作用”,但是电场力增加,不等于电场力大于重力,即使电场力大于重力,沉淀现象也不会消失。故D项错误。

故正确答案为B。

2.4.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细节判断。

由“目前激素、酶、抗体类特效药制剂都是通过选用哺乳动物细胞进行培养制取的,而在体外培养大量活细胞难度非常大”可知,在地球上可以进行体外培养,只是难度大。故A项表述错误。

由“阿波罗-联盟”号飞船实验室电泳分离试验非常成功的例子和“发展太空制药业或生物制品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可知,B、C项正确。由“……都可能成为高科技、高盈利生产项目……每年的经济收益将超过15亿美元……因太空的灵丹妙药而起死回生”可知,D项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A。

2.5.答案:

解析:

此题考查表面主旨。

最后一段构成“提出主旨——举例加强”的总——分结构。总的部分是其表面主旨,即“发展太空制药业或生物制品的前景是非常广阔的”。所以C项正确。A、B、D项均是“分”的部分。

故正确答案为C。

3.1.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定位原文,由文章首段第二句话可知“切换启动过程”包括环境安全检查、潜意识切换、神经系统启动、让四肢苏醒四个步骤。B项“开始接受外界信号”不一定属于切换启动过程。故正确答案为B。

3.2.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第二段中明确点出“‘杀伤性叫醒’,即用惊醒的方式切断启动过程,让人立即恢复意识”,C项表述正确。A项是“杀伤性叫醒”的一种方式;B项错误,根据文章第3段可知,“杀伤性叫醒”并不是“破坏”潜意识,而是令潜意识“戛然而止”;D项错误,根据整篇文章可知,“杀伤性叫醒”“会带来一系列神经或心理问题”,没有提到“影响正常睡眠”这一点。

故正确答案为C。

3.3.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A项正确,文章第三段首句提到“睡眠是由潜意识负责的,睡着时它非常活跃……制作成梦境”,即睡眠时人的梦境由潜意识来形成的。

D项错误,第三段首句明确提到睡眠是潜意识来负责的,并没有意识的作用;B、C两项在文章中并未提及,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3.4.答案:

解析:

本题为细节判断题。

文章第四段尾句提到“‘杀伤性的叫醒’往往会剥夺这种安全感……醒来,就会出现一些防御行为,比如攻击叫醒人,冷漠麻木,或者情绪崩溃等”,由此可知B项“情绪崩溃”表述正确。根据文章第三段末尾可知,A、C、D三项是长期被“杀伤性叫醒”所带来的一系列神经或心理问题。

故正确答案为B。

3.5.答案:

解析:

本题为标题选择题。

整篇文章是围绕着起床时被“杀伤性叫醒”展开的,强调“杀伤性叫醒”会给人带来极糟的影响。因此D项最适合成为文章标题。

A、B两项在文章中虽有所涉及,但是范围较广,且不是文章的核心内容;C项只是文段第一段的总结,太过片面,予以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D。

4.1.答案:

解析:

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

根据材料第一段可知,信息一体化的两个作用:一方面形成紧密的信息网络,“使全球各区域之间的关联性大大增强”;另一作用为“暴露了不同社会之间的差距,强化了不同社会之间的频繁接触,从而使人们很快意识到各自的处境和差距,有利于互相交流,协调发展”等,B项完整表述了两方面的作用,故当选。A项忽略了“关联性”,太过片面;C项忽略了“暴露差距”,太过片面;D项过于空泛,且忽略了“关联性”,故均不选。

故正确答案为B。

4.2.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的能力。

由材料可知,信息文化指在信息一体化情况下出现的文化现象或状态,并非指信息手段,故A项不选;信息网络指>电脑、电视、卫星、电话、电传等构成的现代化的网络,并不包括“不同社会的频繁接触”,故B项不选;不同社会强调的是信息文化的不同,而非强调社会制度,故D项不选。C项理解符合文意。

故正确答案为C。

4.3.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细节判断的能力。

材料第一段为信息文化的直接后果,第二段为信息文化的间接后果。其中,有关间接后果的句子有“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故A项恰当;“人们越来越超越自己的民族和国家,从全球协调发展的角度去思考和认识问题,从而形成了普遍的全球意识”,故C、D项恰当。B项为信息文化的直接后果。

故正确答案为B。

4.4.答案:

解析:

本题考查语句理解的能力。

由第二段首句可知,比喻句后边的内容“信息文化的崛起改变了人们的群体意识”为本段主旨,C项“群体意识是信息文化崛起的产物”与主旨不符,“崛起”无从谈起,C项理解错误,当选。综合材料来看,A、B、D项是对首句比喻的具体阐释,理解正确。

故正确答案为C。

5.1.答案: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由文章第二段“如果在此把它精确化……客体是模糊的”可知,C项描述的不是模糊语言,而是把其精确化后的语言,说法正好相反。

A、B项是文章第一段中“模糊语言是一个语言概念……表述事物的准确性”的同意替换;至于D项,文章第二段末尾举了“一再强调”的例子,说明表面上模糊的“一再”比其他任何能确指的频率在表述效果上都更有力,以典型的个例也能推出“模糊语言”的实质。故正确答案为C。

5.2.答案:

解析:

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文章第三段介绍的是“语言模糊”,举了“这件事发生在大约10年前的某一天”这个例子后总结语言模糊的一个特点“这是客体上模糊和表述过程精确化的相对应。”而D项说法正好相反。

由第三段“语言模糊不是一个语言概念,而是一种语言现象,是一种对客观事物反映含糊不清的语言现象”,“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这就是客体上和实际表述需要的确定与表述过程的模糊性的相对应”可知,A、B、C三个选项全是对“语言模糊”的正确解释。故正确答案为D。

5.3.答案:

解析:

考查根据文章意思选择实词填空的能力。

这是对全文总结性的一段话,主要表述了模糊语言的两种“对应”,即“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所反映客观事物的模糊性相对应”和“语言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模糊性与表述需要的模糊性相对应”,从而指出了模糊语言的实质。即模糊与模糊相对应,精确与精确相对应。因此前两空都应填“模糊”与前面“客观上的模糊”相对应,后两空都应填“精确”与“客体上的精确”相对应。故正确答案为A。

5.4.答案:

解析:

据提问可知此题为细节判断题。

根据文意,“语言模糊”有两种情况: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精确的,而表述语言却是模糊的;一种为客观事物和表述需要是模糊的,而表述语言却是精确的。B项中一些数字看似精确,如200米、1500亿吨、三分之一等,而实际反映出的事实却是概括性的,所以它只属于“语言模糊”的问题。

A项“近年来”、“很有影响的”、“频繁”都是很模糊的;C项用一系列精确的数字反映出一个精确的事实;D项“过去十年中”、“大幅”、“加大”、“长期”、“加重”都是模糊的,都属于“模糊语言”。故正确答案为B。

相关阅读:

  • ·202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文章阅读(62)
  • ·202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语句表达(62)
  • ·202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阅读理解(62)
  • ·202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逻辑填空(62)
  • ·2021年公务员考试行测练习:资料分析(62)
  • 地方公务员考试